生命教育路徑
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主要貫穿於公民教育的全過程,尤其是內蘊於公民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健康教育及綠色教育之中。

公民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基礎教育領域具備完整的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小學階段公民道德教育主要依託《好公民》教材。中學階段公民道德教育使用《公民與道德教育大綱》。
國民教育:新加坡中小學國民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普及國家意識教育,從而讓青少年具備國家認同感和生命歸屬感。
健康教育:新加坡中小學健康教育在推進過程中提出了整體健康框架,允許學校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等關鍵領域。
綠色教育:綠色教育包括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新加坡對於環境的保護非常重視,主要包括嚴厲的環境保護法、嚴苛的執法手段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環保宣傳。

生命教育內容
內容涉及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旨在培養生命化學生、建立生命化教師隊伍、構建生命化校園。

(一) 著重培養生命化學生
新加坡對如何培養生命化學生提出了小學生命化學生和中學生命化學生兩種標準,各包含八個方面。從自我判斷到依據道德與法律,從認識自己到相信自己,從學會分享到團隊配合,從好奇與敏感到創新與探究,從欣賞自己到理解他人,從熱愛學習到主導學習,從培養良好的習慣與意識到樂於接受體育運動與藝術,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生命化學生標準從小學階段發展到中學階段是一種循序漸進、逐漸發展的過程。小學階段側重於「引」,引出學生的天性,引出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中學階段偏向於「導」,導向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導向正確的人生態度。
(二)積極建立高質量教師隊伍
教師在新加坡隸屬於國家公職人員,無論是社會地位或是經濟待遇都十分優越。尊師重教的傳統使教師這一職業在新加坡頗受尊敬,反過來也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吳作棟曾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吸引優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話,我們的未來幾代人,就無法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我們的國家將需為此付出代價。」為了提高教師群體質量,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生命化教師培養標準,即注重追求教師的生命質量,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對學生的生命影響,通過互動用積極向上的生命態度去感染學生。新加坡生命教育希望教師具備「三心二意」,「三心」包括與學生交往的愛心、教學過程中的耐心、教學態度上的責任心,「二意」則是要有熱愛創新的意願和善於反思的意願。
(三)努力構建生命化校園
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每所學校都應該是一所好學校,每所學校都應為每個孩子提供全面發展,最大限度發揮其潛力的機會。「一個好的學校應關愛學生,知道學生的需求、興趣和優勢,並激勵他們學習和成長。一個好學校確保所有學生獲得良好的讀寫能力和算術基礎,並在性格、知識和批判能力方面進行全面發展。一個好學校為每個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學校體驗,使他成為一個自信和終身學習者。一個好學校有會照顧學生和有能力的教師,他們的使命是用高質量的生命影響學生的生命。一個好的學校應得到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彼此共同努力,為孩子童年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