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的困惑
(這不是一篇新加坡旅遊攻略,想看景點、美食等訊息的可以關上本文去馬蜂窩了。這是一位英語教師兼孩子媽媽,從語言和教育角度審視新加坡,記錄下的所思所想。)
總覺得,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是要經常出國看看的。教師這個職業使人長期處在一個微觀的教室里,很容易坐井觀天,變得閉塞。這些年裡,我對香港、台灣、日韓等地的英語教育有所接觸或耳聞,但對在亞洲領先的新加坡英語教育知之甚少。於是這個暑假,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來自全國各地、各類型學校的15名英語教師,齊聚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短期考察學習,近距離體驗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國立大學其實是個大學城,校區很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由於國情、體制的不同,我覺得有些好的經驗並不能照搬回國,但仍然慶幸,當初來新加坡學習的決定。回國後的這些天裡,我還沉靜在思考這個東南亞小國的各種教育細節、社會風貌、歷史問題等,久久難以忘懷。
剛到新加坡時,由於我們的酒店在牛車水,是一個中國特色的區域,居民大多是華人,各種飯店的名稱也都有中文,只是多了幾行英文而已,大家都表示幾乎沒有出國的感覺。仿佛還置身國內,身邊人都是同胞。但隨著在新加坡天數的累加,越來越感覺到:新加坡人對中國基本沒有認同感,相較而言,他們更接近西方人的思維和行事方法。而新加坡教育在融合東西方教育特徵之餘,基本走的也是西式道路。

(NUS美麗的校園一景,我們上課的大樓)
來新加坡之前,我一直誤以為新加坡是一個雙語國家,想了解怎樣能把英文和中文說得一樣好,是我此行的初衷之一。因為除了教師身份,我也是一個處在語言敏感期幼兒的媽媽,致力於孩子兩門語言能齊頭並進地發展,期望著此行能給我的「雙語寶寶」培養計劃一些有用的參考。
結果到了新加坡,在接觸了新加坡老師(也是華人)後,才發現他們並沒有做到真正的雙語。英語更像是新加坡人的母語,大街小巷,聽到的、看到的全是英語。而漢語,只是和馬來語、泰米爾語(印度語中的一支)一樣,作為各種族文化的根源被保留。教我們英語課的新加坡老師,中文水平大約停留在能和我們交流,能聽得懂這樣的程度。據她說,自己當年讀書時還學到了「高級華文」階段,算是華人中不錯的了,但工作以後,由於長期說英文,中文字很多不認識了,也不能寫中文。由此可見,新加坡人並不是雙語國家,主導語言仍然是英語。
這引發了我對如何實現雙語目標的進一步思考,思忖著要求孩子兩種語言都達到母語程度,是不是不夠現實?
語言大雜燴——新加坡人文景觀

(坐滿各種族學生的NUS食堂)
在新加坡的6天裡,作為一個語言敏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對語言在這個國度充分交融的景象太著迷了,遠遠超過景點對我的吸引力。同一空間裡,只見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時不時幾種語言來回切換著,自如地交流。新加坡英語甚至也不是標準的英語,而是帶有東南亞口音的Singlish,(喜歡加尾音在句子後)。語音在這裡似乎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通過英語溝通起來了,體現出新加坡這個國家實用主義的特點。
而我認為學齡前兒童很大的優勢是語音模仿能力,所以先前我很強調孩子原汁原味的聽說能力。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吃的第一頓午餐是印度菜,當一串印度英語傳到我耳朵里,還是讓我迷惑了幾秒鐘的,新加坡的印度人很多,這裡的華人也能和他們順利交流。這帶給我啟發:其實各種地區的英語一定會有所不同,純正的輸入輸出當然好,不過也應該培養孩子適應各種口音的能力,畢竟語言的主要目的之一還是交流。
說到雙語兒童的培養目標,我有些改變了當初的理想。因為我意識到:當一個人在比較深入地思考一個問題時,他頭腦里運行的只能是一種語言。我非常喜歡原版教材和讀物,但孩子既然是中國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更為迫切重要,而英語學習不妨借用新加坡的實用主義,首先達到能交流的目的,再追求更高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