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有超過40萬名客工從事著國人避而遠之的建築等高風險職業。(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根據人力部的數據,截至去年12月,新加坡共有103萬名工作準證持有者,即俗稱的「客工」。
我國最新總的人口數則為563萬,換言之,客工占了新加坡人口將近五分之一。
在這103萬工作準證持有者當中,有26萬8500人是家庭女傭,另有41萬5000名客工在建築、海事及加工領域這類危險係數較高的領域工作。
5月1日是勞動節,借著這一慶祝勞動階級對社會及經濟所做貢獻的大日子,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下,能如何感謝那些在家中做家務及提供看護的幫傭們,以及答謝那些為新加坡搬磚弄瓦,一點一滴幫著建造出組屋、商業大廈、道路、地鐵等基礎設施的「戶外」客工們。
一、簡單而真誠的「謝謝」
一句簡單,發自內心的真誠感謝,對背井離鄉,在大太陽底下為國人建造遮風擋雨之所的客工,相信會是讓他們繼續的動力。
正華小學周四(27日)舉辦的一場答謝午宴就很讓人暖心。
在該活動上,正華小學全校1300名學生準備了大約400份禮包,並親手製作賀卡,答謝客工和鄰里清潔工對社區的貢獻。
據《聯合早報》報道,這場答謝午宴由武吉班讓公民諮詢委員會、正華小學、客工援助組織康侍(HealthServe),以及荷蘭武吉班讓市鎮會共同舉辦。
這也是正華小學第二年舉辦這項活動,希望能讓學生感念那些默默為社會付出的人,並培養他們盡所能回饋社會的觀念。

正華小學為社區內的客工及清潔工人舉辦答謝午宴。(聯合早報)
二、請客吃飯、飽餐一頓
亞洲社會普遍存在著請客吃飯來表達感激之情的文化。如果行有餘力,本地社會也可在聲聲感激的基礎上,給客工們來點實際的犒勞。
盛港集選區的團隊,不久前就邀請了社區的維修人員、技術人員及清潔人員等勞動群體一起聚餐,讓後者飽餐一頓印度黃姜飯,以表感激。


新加坡東部的實乞納(Siglap)也有一戶人家花了3000新元,在自家門口安置一台「TYVM Drinks(非常感謝你飲料)」販賣機,免費提供飲料供送餐員、清潔工等勞工奔波勞碌之餘,能享用片刻涼意。每月的補貨費約為300新元。
據本地媒體報道,設置該免費飲料販賣機的51歲詹俊源醫生和家人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向風雨不改堅守崗位的送餐員和其他勞工表達感謝。
詹俊源醫生說,看到勞工們飲用飲料後臉上洋溢的笑容,是他和家人展開這項計劃的最大收穫。

詹俊源(左一)一家五口自購飲料販賣機,請送貨員和私召車司機免費喝飲料。(新明日報)
三、苦幹之餘能有適當休閒
讓客工排解生活苦悶的活動也是一種對他們表達感激的方式。
本地就有不少組織經常為平常汲汲營營、刻苦打工的客工舉辦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
去年12月,當局在全島各地舉辦了一系列國際客工慶祝活動,活動內容包括體育活動和遊戲,亦有美食與文化之旅,前後共吸引約5萬名客工共襄盛舉。
人力部屬下的「保障、關懷與接觸小組」(Assurance, Care and Engagement Group)及「冠病19客工援助聯盟」也曾為客工舉辦過游車河活動,讓這些平日埋頭苦幹的客工能夠走出宿舍,體驗一下平日看不到的本地景點。
一些客工援助組織如「ItsRainingRaincoats」(簡稱IRR)也都會定期舉辦讓客工同歡的活動,例如競技遊戲和聚餐等。 通過給相關組織小額捐款,公眾也可為客工在休息日放鬆身心的休閒消遣盡一分綿力。

2023年3月,一群客工在濱海灣花園的贊助下,參加了該園區的一日游活動。(ItsRainingRaincoats)
四、物資上的贈與
精神上的犒勞有了,對薪資普遍較低的客工而言,物資的贈與亦是讓他們得以提高生活品質的雪中送炭。
上文提到的「ItsRainingRaincoats」等客工援助組織不時會推出募捐活動,並將公眾捐贈的物資,免費發放給客工。
除了捐出物資,國人或許也可考慮「捐出自己」,以擔任義工或提供自身專業(如有理髮學院幫客工義剪)的形式協助相關組織的活動。

新加坡的理髮學院和客工援助組織合作,為客工提供免費理髮。(ItsRainingRaincoats)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客工援助組織也會徵求熱心公眾開課,向客工提供技能方面的教學。
例如非政府組織「客工亦重」上個月就曾開辦基本電腦課程,並尋找熱心人士協助義務教導在本地工作的菲律賓女傭使用微軟文書處理。

五、基本尊重
當然,上述提及的幾種方式,更多能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讓客工享有基本尊重,才是表達感激的最直接方式。
日前,就有本地媒體揭發,全島部分客工宿舍堆滿了無人問津且已經變質的餐盒。
原來部分僱主、宿舍經營者及餐盒供應商並未充分考量客工下班時間,而導致食物太早送達,客工只能被迫吃冷飯,甚至因食物變質而無法飽餐。這種行為一度引起熱議。
這不免讓人記起2020年初暴發冠病疫情時,本地部分客工住宿環境之惡劣立即無所遁形。
儘管當局隨後已推出各項提升宿舍環境水平的規定及措施,我們肯定還能做得更好。政府當局、僱主和宿舍經營者,甚至整個新加坡社會都責無旁貸。 一個國家和其人民,如何對待其社會底層的客工,體現的是整個社會的素質。
作為具備良善之心的社會一分子,我們可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能力所能及範圍內,為提升客工權益及生活品質盡一份力。
這是新加坡人應該做得更好,同時也是應該努力爭取的另一個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