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影響力在國際社會上不斷彰顯,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重視漢語這一古老文字,並在國家層面上「發文」支持和鼓勵民眾學習漢語。據外媒報道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於10月22日正式開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出席這一盛會,並做重要講話。他呼籲本國華人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儘可能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使用漢語,以期保持新加坡民眾的雙語優勢。

新加坡近年來的經濟騰飛,離不開華人的不懈努力。數據顯示,新加坡500多萬的人口中,華人就占到了74.2%,他們從新加坡建國前,就已經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達千年之久。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從此正式獨立。當時整個國家經濟蕭條,失業率攀升,社會動盪不安。
這種情況下,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伊薩在多數華人領袖的建議下,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並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其結果是,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新加坡一躍成為東協國家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人均幸福指數達到了0.9左右。

毫不誇張的說,數以百萬的華人在新加坡的致富路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並將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在該國深深的紮根。此次李顯龍出現華族文化中心開幕式,顯然有諸多的政治考慮。
首先,通過和本地華人的互動,為加強彼此間的聯繫創造條件。
雖然華人是該國第一大人口來源,但受困於歷史、文化等原因,他們和當局的契合度不高。簡單的說,新加坡施行的是議會共和制,而漢族普遍對社會主義制度有好感。另外近年來大量的漢人宜居新加坡,也對該國的文化造成衝擊,因而適時的加強彼此的粘合度對於新加坡的未來發展非常有利。

其次、通過華人之間的紐帶,為同我方加強經貿聯繫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
中國已經是亞洲最有經濟增長潛力的國家之一,數以十億計的消費市場,為新加坡的對外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在東協和東南亞的多種重要場合,歷屆新加坡元首都將我方列為重要夥伴國之一。正是這種「一衣帶水」的特殊背景,為新加坡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動力。

最後,全球經濟危機的現實,讓新加坡當局感受到了絲絲寒意。
根據新加坡今年7月份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該國第二季度的製作業出口出現了嚴重的下滑,非石油國內出口基準值較昨年同期降落了15.9%,新加坡引以為傲的高端電子產品出口竟呈現出了斷崖式的下跌態勢。經濟環境的惡化、社會福利保障支出的高增長,讓當局不堪重負,新加坡也將視線再度轉移至中方,希望能夠通過兩國的共同努力,化解這一危機。
有鑒於此,和華人加強之間的紐帶聯繫,和中方加深彼此的互信基礎,成為了李顯龍當前最重要的外部事務之一。顯然宣傳中方的文化並和14億中國人親近,是新加坡當局為擺脫困境而下的一步大棋。可以預見的是,類似中新交流中心、孔子學院的不斷落成,對於500多萬新加坡人認識中國,和中方深化合作顯然具有巨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