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神奇」的國家——面積只相當於北京的二十四分之一,人口也只有五六百萬,但創造了許多項國際第一:全球最佳機場排名第一、全球智能化城市排名第一、新生兒健康狀況第一、 教育素質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全球第一(PISA排名)、擁有亞洲並列排名第一的兩所大學:南洋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QS2019排名)

前段時間新加坡教育領域的一條新聞,引發了大的震動與討論,那就是從2020年開始試點,一直到2024年開始全面取消學生的中學分流制度,告別「差生越差,優生越優」的現象,這被稱為新加坡50年來最大的教育變革。
在新加坡,小學的基礎教育決定了學生的未來發展。PSLE考試製度表面上看將學生能力和學校進行了匹配,但也導致了新加坡教育競爭的激烈。

正如這個小女孩所說,PSLE是他們進入一流大學的唯一管道。一旦被分流到較差的學校,他們的未來就毫無希望可言。
今天小編就和你分享一部關於國際教育的紀錄片,《未來學校》(school of tomorrow)
也許看完之後,你也會陷入沉思:關於培養孩子,我們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路徑?
新加坡教育
全球教育水平排名是由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PISA)評出,每三年評選一次,排名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素養、全球素養和科學素養。最近一次排名中,新加坡教育位列第一,其中「新加坡模式數學」已經成為六十多個國家效仿的對象。

該方法的頂尖專家葉博士指出「新加坡模式數學」創新指出在於「少教多學」,在課堂上老師不會布置多項任務,而是專注於一個任務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由老師引導去思考和解決背後的學習困難。
他認為,學習數學從來都不應該是死記硬背,重點在於背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新加坡學生的優良表現,不只歸功於創新的教學方法,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孩子們花大量時間在課後補習。超過八百家私人補習班在競爭這塊高利潤的大餅,過去十年數量幾乎增為兩倍。新加坡學童早上七點半上學,直到晚上七點才放學,之後還要完成學校與補習班的作業。對比於此,同樣在PISA測驗表現傑出、連續蟬聯第一名好幾年的芬蘭,其上課時間卻是全世界最短的,一天4到6小時,一星期五天,學生們的回家作業也很少,一天耗時10到20分鐘。

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新加坡模式數學之所以能夠風靡60幾個國家,正是因為其摒棄了枯燥乏味的刷題,更注重培養孩子思考題目背後的邏輯。

孩子到底送到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比較好?未來的教育是怎樣的?如何讓孩子在人工智慧時代有著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這部《未來學校》的紀錄片並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它所有的故事和案例告訴你一句話:
大人的格局越大包容性越強,面向未來的思考越多,孩子真正「因材施教」的可能性才越大。固步自封和臨淵羨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不管在哪個國家,哪所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