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一家新公司應徵時,有時不僅得「過五關斬六將」,求職者更希望能爭取更高的工資。
在這樣的前提下,一些人往往會傾向於不透露在前東家領取的薪水,畢竟沒比較就沒傷害,加薪幅度不會被受制於目前的工資,與招聘人員的討論空間預計也相對大一些。
新加坡人力專家也觀察到:過去領多少工資,確實成了很多國人換工作時不想說的秘密。
招聘者問「薪情」不觸法
美世(Mercer)新加坡的獎勵顧問處主管Andrea Tan 告訴《海峽時報》,當被詢問時,本地求職者一般上無需透露自己目前的薪資。
她說:
「招聘人員可能會儘量詢問求職者最後一次領取的工資,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人選擇不說。」
她也補充說,歐盟今年年初發表薪酬透明度指導原則,禁止僱主詢問求職者過去領過的薪水,越來越多本地人也選擇不透露薪金。

本地企業向應聘者詢問工資,或要求對方提呈最新工資單作為查證用途,都屬合法行為。(聯合早報)
根據新加坡法律,本地企業詢問應聘者工資,或要求對方提呈最新的工資單以供查證,都屬合法行為。
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任何規定強制求職者透露之前的工資,僱主也不能堅持求職者必須這麼做。
是哪些因素讓僱主想盡辦法打破砂鍋問到底?求職者又能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
求職者工資對招聘者更具參考價值
政府求職平台MyCareersFuture的網站上,就刊登了一篇名為「為何該向招聘人員或僱主透露當前工資」的文章。
文章列舉了僱主之所以會想知道求職者「薪情」的三大原因:
① 核查提供的新工資是否合理
不論是跨國企業或中小企業,許多僱主在獲得雇用批准前,都會要求求職者透露之前的工資,以確認他們準備開出的工資是否合理。一般來說,這也是行政程序的固定環節。
② 讓雙方達成共識
若僱主知道求職者最新領取的工資,其實能讓整個招聘過程更快結束。
舉例說明,公司打算給出的薪酬如果根本不及前僱主給的工資,那雙方大可以儘早結束招聘過程,節省時間。
更何況,所謂的薪資「行情」(market rate)也相當主觀,僱主也難以它為根據,決定要給出多少工資,所以最準確(也對求職者最公平)的方法,應該就是以求職者的最新工資作為參考。

新加坡鄰里社區幾年前舉辦的職業展。(海峽時報)
③ 職銜與工資未必成正比
某些公司開放申請的職位,職銜看似「不起眼」,實則卻要求填補空缺者承擔重大的責任;反之,其他公司的職銜乍聽之下可能很風光,實際職位卻不高。
有鑒於此,當某公司人力部職員在閱讀求職者的履歷時,不一定能從職銜中確切解讀他在前公司的職位有多重要。
若碰到這種情況,薪資就成了重要的指標,能讓招聘者更了解應聘者的職責和工作經驗。
然而,也有專家建議,僱主不應一直以薪資作為雇用考量,因為它不一定能準確反映求職者的能力。
不透露工資就會被刷掉?
關鍵是,如果求職者打算隱瞞自己的薪資,會否讓他們在求職過程中處於劣勢?
對此,人力專家說,因求職者不願講明薪資而刷掉他們的企業,其實並不常見。

專家建議,倘若求職者決定不公開工資,就應在面試過程中採取更主動的態度。圖為新加坡商業區。(海峽時報)
不過,專家建議,倘若求職者決定不公開工資,就應在面試過程中採取更主動的態度。
除了告知招聘者不便透露工資,求職者還可以嘗試告訴僱主,希望對方能評估求職者履行該職位的能力,再根據職位需求,得出合理的薪酬方案。
專家認為,求職者如果能以合乎邏輯的論述或之前領取的工資為根據,坦率提出自己在薪酬方面的期望,求職時會更占上風。
網上資料顯示,招聘顧問通常會建議求職者,在另謀高就時儘可能爭取一至兩成的薪資增幅。
要如何給出或爭取到合理的工資及整體的薪酬待遇?無論是招聘者或求職者,要做到這點都不容易。
一方面,招聘者希望能有數據(應聘者領的工資)可參考,但可能會遭到婉拒;求職者若傾向保密,要求薪金增幅時也許就不會那麼順利,還可能被質疑「獅子大開口」。
至於是否需要透露過往工資,相信也沒有標準答案。

求職者利用手機應用找工作。(聯合早報)
實際上,就算求職者不說,一些僱主也可能通過不同途徑,探查對方的工作背景,當中自然就包括曾領取的工資。
專家建議,求職者在面試之前先做足功課,給招聘者留下好印象,把握好自己能掌控和發揮的這幾個方面,可能會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