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博物館是新加坡頂級博物館,也是亞洲十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裡面收藏著許多價值連城的珍寶,有艘從印尼打撈出來的千年沉船,載有67000件保存完好的唐代瓷器和金銀器,是世界十大沉船之一。中國最高領導人,認為它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是一帶一路的歷史考古發現。

這艘船,就是全球關注的「黑石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對它評價也很高,認為這是千年前「中國製造」的一次集中展示。「黑石號」一經打撈出水,講究引得多家博物館爭相競購。在這場全球較量中,新加坡政府大筆一揮,豪擲3200萬美金將寶物和「沉船」收入囊中,成為最大贏家。
「黑石號」上也有部分文物被新加坡等地個人收藏家購得。比如天猛公藝術基金展出的陶壺,即來自於「黑石號」。

而「黑石號」唯一的復刻版「馬斯喀特寶石號」則陳列於新加坡聖淘沙海事博物館內。

根據黑石號1:1復刻的「馬斯喀特寶石號」,是鎮館之寶
「黑石號」這艘考古歷史價值巨大的沉船背後,蘊藏著許多傳奇故事。
血腥的傳說
上世紀90年代,印尼蘇門答臘漁民的朋友圈裡流傳著一個血腥的故事。
在勿里洞(海螺)附近,一名漁夫出海打魚,魚沒打到,卻帶回來了滿滿一船寶物。一位古董販子聽到這個消息,就爽快地買下了這些寶物,還承諾給漁夫一大筆錢,讓他帶自己去發現寶物的地方。漁夫帶著古董販子找到了載滿寶物的沉船,沒想到古董販子竟然見財起意,將漁夫殘忍殺害。
不久後,這個消息傳遍四面八方,一夥強盜找上門來。古董販子一家三口被殺害,連房子也被大火燒為灰燼。
從那以後,再也沒人知道寶藏的位置。
關於勿里洞沉船的傳說,變得越來越離奇,越來越神秘,在當時興起了一股探寶熱。小小的海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探險家。
其中一位叫沃特法的商人,成了人生贏家。

沃特法本是德國一家水泥廠老闆,一次,他聽到廠里的印尼工人提到勿里洞水域有古代沉船和寶藏,便二話不說,帶著工人和潛水裝備風風火火地來到傳說中有寶藏的水域。

1997年,他的團隊在爪哇發現了明代鷹潭號沉船。1998年又發現了馬熱尼號沉船。
同年,在勿里洞島外海又發現了一艘沉船。沃特法在17米深海發現沉船後,拍了第一張照片:

(船體保存相對完好,船內裝有大量瓷器。)
因為這附近有一大片黑色礁石,沃特法將它命名為「Batu Hitam」,中文意譯為「黑石」號。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6月,經過近一年時間地打撈,船上的文物在2000年左右才被清理乾淨。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哪個朝代的沉船呢?
古船疑雲
為了弄清楚黑石號的建造年代,各方人士開始對船上的物品進行研究,最後從瓷碗和銅錢上找到了答案。
沉船中的兩組中國銅錢,是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公元621年8月2日)鑄行的一種貨幣。而乾元是唐肅宗的年號,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七月發行乾元重寶。

圖源:新浪財經
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並用至會昌末年(846年)。因此,船中銅錢應該鑄於公元845年以前。
而「黑石號」的一個長沙窯瓷碗上,刻著「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樣。這是唯一一個刻字的瓷碗,它為確認沉船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

寶曆,是唐朝第十五任皇帝唐敬宗李湛年號,寶曆二年即公元826年。因此可以推斷,這艘船,沉於公元826年之後。

綜合船上瓷碗以及銅錢的證據,這艘船應該沉沒於公元826年至845年間。
那麼,這艘船是去哪裡的?沃特法帶著一塊木材去找專家分析,發現這是緬枷木,也叫菠蘿格。那段時間,只有阿拉伯人會使用這種木料來造船。


(左:送去做年代分析的木料 右:菠蘿格)
船舶專家經過測量,沉船長約22米,寬約8米,是單桅縫合帆船。木板使用繩子縫合而成,而不是後世慣用的釘子固定技術。

「黑石號」採用木板縫合的方法,將木板通過孔洞穿插結合。整艘船,需要縫合20多萬針。而且,繩子是由椰殼纖維製成的。

(木板的細縫間加上防水的樹皮,保證滴水不漏)
經過一番認證,船舶專家鑑定,這是一艘滿載中國瓷器回航阿曼的阿拉伯商船,也是第一艘被發現和發掘的古代阿拉伯沉船。

唐代時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的貿易聯繫
千年寶藏
出水的7萬餘件瓷器中,有6萬7千件是中國瓷器,包括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廣東水車窯、官沖窯等。

光長沙窯就有5萬6千餘件。它們一開始都用大瓮裝著,用八角和茶葉來填補中間的空隙,這樣才使得瓷器保存得如此完好。

專家們猜測,這艘船可能先在揚州購買了瓷器,然後在廣州購買大瓮進行裝箱。


在這些瓷器中,還有驚人的發現——早在唐代,就有訂製服務。
有部分瓷器的圖案格外亮眼。它們不是中國傳統的花、鳥、蟲、魚,而是有阿拉伯風格的文字和圖案。

(中西結合圖案的瓷器)
例如,卷頭髮高鼻樑的阿拉伯人:

以及畫風奇特的摩羯魚:

這從側面反映出:那時除了買現貨,也提供訂購服務。據傳,安史之亂後,瓷器商家發現國外可能具有更大的市場,所以提供定製服務。

除了瓷器,黑石號上還有30件金銀器、18件銀錠和30枚銅鏡。
其中有兩件極為珍貴的寶物。例如八棱胡人伎樂金杯:

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唐代金杯。杯高10厘米,呈八邊形,杯麵貼有樂師和胡人舞者形象,杯把和指墊上同樣有卷髮的胡人頭像。
這30件銀器,是中國境外最大宗的唐代金銀器考古發現。
銅鏡包括中國的銅鏡和東南亞銅鏡,中國的多是漢代、隋代,以及唐代早期的作品。
在這些銅鏡里,一面揚州生產的「江心鏡」最為引人注目。

銅鏡上銘文為「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鏡面還有四大神獸和八卦紋飾。銅鏡大約製造於759年。
江心鏡,在唐代屬於貢品,因每年五月五日鑄於揚子江心而得名,它的鑄造工藝非常難,要「百鍊」,而且在要五月五日端午這一天,還得在江心煉造。天時地利人合,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