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小紅點聚光照亮留學新標的
新加坡遭冠病疫情衝擊兩年後,於去年4月重開邊境,很快地便吸引了許多國際學生前來。新加坡作為留學目的地,向來受國際學生和家長歡迎。除了本身已經有的優勢,一些外在因素,也放大了新加坡的吸引力,讓這個小紅點在吸引國際學生的競爭中「躺贏」。
很多事物會產生連鎖反應,包括緊張的國際關係也可能影響國際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決定。

專業人士指出,每當中國同一些深受中國學生歡迎的留學國家產生矛盾和衝突時,就會形成一隻無形的手,把新一波中國學生推來新加坡。
左刪右減之後,名單剩下的西方國家不多,一些中國父母或許考慮讓孩子去英國,但英國又遠。「亞洲國家當中的首選剩下新加坡和日本,但去日本留學,一些學生可能得重頭學習新語言,加上20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仍讓一些中國人心裡有疙瘩,因此不願意送孩子去日本。」
新加坡近年沒積極做些什麼,卻迎來了許多中國學生。「新加坡真的是躺贏。」
父母送孩子出國留學盼日後順利入籍
富人有財力,因此會想好備案。要是想移居到華人社會,能選擇的大概只有新加坡。
「留學往往不只是求學那麼簡單,而是同移民掛鉤在一起。不少向我們諮詢情況的台灣家長都問,孩子要是在新加坡念書,日後可以申請成為公民嗎?」
有些父母打算讓孩子先申請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及公民,先鋪好路,期待自己日後也能順利入籍。有父母在孩子剛念完新加坡的小學,就趕忙為孩子申請成為永久居民,而這樣的操作並沒能成功。
除了國際局勢,國際學生自己國家的政策也可能變相讓新加坡更具吸引力。像雙減政策和進行中考分流改革,就促使一些中國父母把孩子送來新加坡念書。
「在這個過渡階段,很多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五成機會無法升上高中,而必須報讀職業或技術學校。他們希望孩子能擁有含金量高的文憑,因此只好到國外尋求機會。」
為國際學生提供代辦服務的業者認為,排除外在因素,新加坡原本就對國際學生和家長很具吸引力。新加坡的社會穩定、治安好、城市建設完善,都是一些基本因素。
新加坡的教育質量好,也是亮點之一。本地政府學校的口碑向來好,但不容易考進。不過,中小學生還能選擇上國際學校,而這裡的國際學校辦得有聲有色,學生的國際文憑高中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會考成績也相當傲人。
專業人士指出,新加坡的這些優勢在過去幾年被更多人注意到。
「很多家長瞬間留意到新加坡,通過各方面意識到新加坡的發展和教育優勢,形成了來新留學的潮流。東風來了,機會是給有準備好的國家的。」
房租生活費高漲 海外中產階級卻步
冠病疫情打亂了國際學生留學的計劃,新加坡邊境一重開,國際學生便紛至沓來。受訪業者透露,收到的有關代辦服務的詢問自去年底明顯增加,有的翻了四五倍,甚至是10倍。
詢問的人雖然多,但不代表他們都能同一時候湧進新加坡來念書,因為學額畢竟有限。新加坡市場正在消化因疫情積壓的市場需求,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況,相信需求在下半年會逐漸回穩。
根據教育部和移民與關卡局提供的數據,今年1月有大約7萬9300名外國人持學生證在本地求學,比去年同期的6萬3600人多了約25%。當局指出,外國學生的人數會隨著不同月份而起落,1月和8月新學年開始時通常比較多。
本地中小學和初級學院裡的國際學生人數平均少於5%,而理工學院和公立大學則少於10%。每兩個國際學生當中,有一個就讀於包括國際學校在內的私立教育學院。
新加坡雖然具備不少吸引國際學生和家長的基本因素,也有一些因素令他們打退堂鼓,當中最「嚇人」的是高通貨膨脹率和房租大漲,導致來新加坡留學的費用讓中產階級家庭難以負擔。
新加坡原本很受中產階級家庭歡迎,但如今已重新定位。過往在本地念私立學校,一年費用約3萬元至5萬元,如今得花5萬元至8萬元。
政府學校的學費也一直上漲。以中學為例,非東協國家的學生,每月學費介於1600元至1770元,而私立學校的中學課程學費每月約1600到1700元之間。
教育部:以國籍區分學費反映我國公民待遇
「這是一個轉折點,政府學校的學費超過私立學校,無形中把對象群體推高到金字塔頂端,可能把中產階級和較低收入家庭的優質學生過濾掉。新加坡政府要吸引人才,但人才如今需要先有財力來支持。」
教育部回復《聯合早報》詢問時說,重視國際學生為本地學校帶來的多樣性,但新加坡教育制度是為照顧新加坡人的需求而設計及建立的,因此學費以國籍來區別,以反映出新加坡公民享有的待遇。
教育部指出,國際學生在政府學校和政府輔助學校念書的學費,一般上還是比國際學校低。那些需要財務援助的國際學生可向學校、社區或福利團體尋求建議,了解有哪些援助可提供給他們。
個案① 良好學習環境與質量更重要
學習的質量是楊欣怡選擇來新加坡深造的最大原因。
23歲的楊同學來自中國上海,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考取學士學位,過後於2021年7月前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修讀國際事務碩士學位課程。
2021年1月,她獲得復旦大學教授的推薦,到聯合國位於美國紐約的總部實習三個月,她的上司碰巧是新加坡人。當時,她已收到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及美國喬治敦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她拿不定主意,上司和她分析討論後,建議她前來新加坡。
她也再次比較了兩所學院的課程內容,最終選擇新加坡。她認為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課程內容比較學術化,對於有打算繼續修讀博士課程的她來說較為適合。加上新加坡國立大學錄取學生要求很高,能有高素質的同窗,大家就能相互學習和勉勵,一起進步。
新加坡人口以華人占多數,同文同種是她決定求學地點的考量之一。她來新上課後,同學們國籍不同,有來自印度、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反而讓她的生活更精彩。
由於外國同學都住在宿舍里,經常會聚在一起用餐,邊吃邊聊,尤其逢年過節時。大家聊著自己國家的事情或家裡的情況,非常有意思。
楊同學已經完成論文,即將畢業。她希望能留在新加坡工作。「有一個同學說他的志願是在30歲前,能在五個國家工作。這聽起來很酷。換成是我,一旦回國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而且很快就得進入工作狀態,然後結婚、買房子、背房屋貸款,是那種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我希望能到國際組織或智庫工作,要在中國實現這個理想的可能性比較低。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多職位都由中國政府借調的官員出任。如果我能在國外工作,像是去一家政策諮詢公司,日後轉換工作的靈活性和可能性都會比較大。」
個案② 開拓國際視野 未來發展路更寬
台灣YouTube網紅夫婦帶著孩子來新加坡求學,藉此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思考自己的未來。
讓孩子在一個英文環境中學好英文,並發展自己的興趣,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作為母親的最大願望。「女兒立刻就答應來新加坡念書,因為她知道這能讓她看到更多可能性。她清楚知道學好英文,未來的發展道路會更寬廣。」
選擇新加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新加坡離台灣近,方便他們回家。夫婦兩人因工作關係,得來回新台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