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陳哲藝的一次「瘋狂」旅程
9月4日晚到金沙劇院,看陳哲藝《燃冬》新加坡首映。
陳導前兩部電影《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都屬上乘之作。人,不可能一直向上,起起伏伏也正常。《燃冬》的水準是有些下滑的,但還是值得進電影院一看,不管怎麼說,陳哲藝的電影總有讓人驚艷的地方。
它是一部 「三角關係」的文藝片,不容易拍。法國最會拍這類電影,《祖與占》和《戲夢巴黎》都是經典,陳哲藝很難超越了。法國人懂虛無,痛苦裡帶有尋歡作樂,良辰美景加美酒,醉生夢死,特別是《戲夢巴黎》。其實,中國最好的兩部文藝片《小城之春》和《早春二月》,也是說三角關係。中國的三角關係講儒家道德,太沉重。陳哲藝也不適合這一套。
陳哲藝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天才型導演。《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都是陳哲藝熟悉的現實題材,準備多年,扎紮實實,故能大獲成功。但他與《燃冬》有距離,不僅是南洋與東北氣候上的溫差,還有氣質上的差異。陳哲藝基本上是個有秩序感的踏實人,玩不好虛無和頹廢。電影里有性,但性張力不夠,勁道不足。三人關係有點縮手縮腳,不敢徹底放開。感情可以藏,但得有東西藏。想想看,他之前的《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性張力多麼強啊!《爸媽不在家》男孩對女傭只是朦朧的性覺醒,但張力十足。《熱帶雨》里學生強姦女老師一場也拍得好,男學生一個屁股鏡頭,勝過《燃冬》一堆親熱鏡頭。《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里的人物關係,非常有戲劇張力,觀眾一直追著「這個關係」的進展。

多年前在上海看滬語劇劇《永遠的尹雪艷》,註定是失敗的,因為導演讓尹雪艷談戀愛了,大概因為男主是胡歌,不讓尹雪艷和胡歌談戀愛,觀眾會失望。但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艷可望不可即,是一則神話,一個寓言。尹雪艷有魅力、有手腕、有膽識,就是「沒有一顆心」,即使有,也是冷的硬的不動情的。所以,尹雪艷不能談戀愛,一談戀愛,這個戲就挽救不過來了。相反,陳哲藝拍三人關係,有做愛,卻沒有戀愛、沒有吃醋、沒有內疚,三人一團和氣,這就說不過去了。電影最令人遺憾的是《燃冬》的人物關係設定,「松垮了」,不痛不癢,似是而非,東倒西歪。人物站不足,電影當然就垮了。
首映式上,陳哲藝說周冬雨在這部電影里性感、成熟、有女人味,展示了不一樣的周冬雨。說她成熟了,沒錯。但性感實在談不上,不能因為有床戲就性感了,周冬雨的扁平身材和中性氣質,都與性感無關,她演叛逆女孩,最適合,而且她有史湘雲遺風,很容易和男孩子打成一片。兩個男主(儘管她和其中一個上床了),和她的關係怎麼看也像是「哥們」,喝酒蹦迪旅行。倒是劉昊然對屈楚蕭那一句「我不想一個人」,耐人尋味。他倆共抽一支煙,這個細節也值得注意,可惜,沒有處理好他倆的關係。

陳哲藝說:「因為疫情讓很多電影院都關閉了,我對不被看到的電影、不被看到的自己,都產生了存在焦慮。是真的,這種焦慮催促我去用實踐證明,我還會拍,電影還需要在那裡,還會有人進影院看電影。」這段話說得極好,透露了他的心態。但「存在焦慮」讓他慌了手腳。我注意到《燃冬》的編劇也是陳哲藝。疫情期間,他一時「衝動」,先鎖定周冬雨,再用極短時間完成劇本大綱,類似「急就章」,這不像十年磨一劍的陳哲藝。他太想拍電影,有點不顧後果的「用實踐證明,我還會拍」,這是他「最瘋狂的嘗試」。
陳哲藝是認真的,即便匆忙和瘋狂狀態下的認真也是認真,實際上,這電影有很多精彩之處。是枝裕和很欣賞電影里的「熊」,有象徵意義,這個確實好。長白山旅行一段,加分。最後隔著浴簾親熱一段,新穎。屈楚蕭這個演員有質感,他讓我想到李滄東《燃燒》里的劉亞仁,可惜《燃冬》缺了《燃燒》最後那一把火。陳哲藝到底是個「儒雅書生」,少了血性,只有「敲碎」,沒有「毀滅」。
等待陳哲藝下一次的鳳凰涅槃。
作者簡介:
何華,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現居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出版散文集《老春水》、《一瓢飲》、《南洋滋味》、《在南洋》、《〈台北人〉總也不老》、《何華的一天》、《南洋藝事》等。
《南洋藝事》主要探討了新加坡書畫、文學的歷史人物和現象,涉及第一代書畫家許允之、張荔英、林子瑄、范昌干、鍾泗濱、陳月秀等;也談論了中國文人及畫家徐悲鴻、劉海粟、郁達夫、豐子愷、賀友直、陳鈞德與南洋的關係。同時也關注了第二代畫家陳楚智、陳瑞獻、許夢豐等人的藝術貢獻。對新加坡導演陳哲藝、舞蹈家吳諸珊的成就也做了評析。

本書的「藝事」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以書畫藝術為主,但同時包含了文學、電影、舞蹈、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