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教育部2004年推出直接收生計劃(簡稱DSA),旨在讓學生在小六會考前憑學業成績以外的才華報讀中學。從去年開始所有中學的非直通車課程可保留多達20%的學額給DSA申請者。
整體而言,去年143所中學(占93%)提供DSA,比前年多15所。有3000名學生(占同屆的8%)成功通過DSA報讀學校,比前年的2700名多。各校去年共接獲1萬8000份DSA申請,比前年的1萬6000份多。
去年通過DSA成功報讀中學的學生當中,60%就讀非直通車課程學校,這個比率比前年的五成高。「這與我們鼓勵更多學校開放DSA供學生申請的目的一致,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發揮他們的強項,不局限於小六會考的表現。」
鄭凱荔念小學時就有意報讀聖公會中學,得知這所學校的直接收生計劃增設華文這個申請項目後,決定把握機會。她去年成功通過現場寫作、錄製自我推薦視頻以及面試這幾關,在小六會考前就通過直接收生計劃(Direct School Admission,簡稱DSA)被學校錄取。像鄭凱荔一樣通過DSA到非直通車學校念書的中一新生有所增加。
此外,一些學校也增添可申請的項目,這些因素相信提高了申請DSA的需求。

聖公會中學
聖公會中學在原有的體育項目以外,增添制服團體、表演藝術以及華文這幾個新項目供學生申請。校方去年接獲約240份DSA申請,是前年的三倍。本屆中一新生有大約15%通過DSA入學。
聖公會中學副校長吳企威受訪時指出:「增設的項目是配合學校現有的專項活動與願景。例如,華文這個新增項目是配合學校培養雙文化精英的宗旨。學校已有的華文優才培養項目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演講、翻譯和浸濡等活動,加深對華文的興趣。通過DSA華文報讀的學生可通過這些平台發揮強項。」
接下來,校方打算在今年的DSA申請活動增添機器人技術與編碼這些新項目。
華語能力強的鄭凱荔就讀樹仁小學時擔任過活動司儀,也曾任校紀學生長。
她受訪時說:「我喜歡聖公會的學習環境,希望在中學能繼續培養對華文的興趣。申請DSA時,我們除了得現場寫一篇作文,也有一個周末的時間做視頻,以華語介紹自己為何是學校的最佳人選。我用手機自拍一個簡單視頻。最後,參加面試與副校長和華文教師對話。」
「我對數學沒太大的信心,小六會考積分離學校截分點約10分,因此很開心能憑對華文的興趣進入心儀中學。上了中學,競爭壓力一定會有一些,但我會加倍努力。」

南洋女子中學校
直通車學校南洋女子中學校去年則增設「創新與創意」這個項目,供學生申請DSA。原有項目還包括體育、雙語、數學、科學和美學。各直通車學校通過DSA錄取的學生比率可高達50%。
南中發言人指出,去年接獲的申請數量與往年相近,申請者來自100多所小學。南中一般每年有約30%至35%中一新生是通過DSA獲得學額。校方會採用面試、視鏡等方式篩選學生,留意那些在各自才華展現熱忱與實力的學生。
畢業自裕廊西小學的蔡露霆(12歲,中一)以「創新與創意」報讀南中。她很開心能如願到南中就讀,每天與同校的姐姐從西部住家搭公共運輸上學。
蔡露霆自學前階段就喜歡繪畫,小學時曾是美術學會組長。
DSA面試時,她與南中教師聊她對繪畫與美術的興趣,之後與其他申請者,以小組形式在20分鐘內創作一個立體作品。之後,她與兩名組員輪流介紹作品。
常被認為是「高壓」過程的DSA對蔡露霆而言,不是件有壓力的事。她受訪時說:「我沒有參加任何DSA工作坊,也沒有做什麼準備。面試讓我通過活動發揮創意,聊我的興趣,我並不會感到緊張。我覺得,如果是父母逼孩子學習來申請DSA,那才會有壓力。」
從今年的DSA申請活動起,教育部會簡化申請程序,旨在方便資源有限的學生。學生可通過統一報名網站提交申請,申請手續也一律免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