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年45歲的翁清海在娛樂圈闖蕩了好幾年,最終還是回歸武術。(網絡照)
(新加坡訊)在娛樂圈闖蕩了好幾年,翁清海最終還是回歸武術。對現在的他而言,武術已不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它仿佛已滲透血液。發揚武術已是使命,他希望可以將這個傳統體育項目發揚光大,傳給年輕一代。
放眼世界,不少運動員轉型為藝人,但新加坡寥寥無幾,在那極為少數的例子中,能在本地體育界及娛樂圈均交出亮眼戰績單的,或許只有翁清海一人。
1997年《才華橫溢出新秀》選秀節目,翁清海的世界武術冠軍光環讓他備受矚目。
當年只有22歲的翁清海已是世界武術冠軍,他在1995年的美國世界武術錦標賽上帶回了一面刀術金牌及一面棍術銅牌。
習武是無心插柳
回憶來時路,現年45歲的翁清海透露,一開始習武其實是無心插柳。
他說:「我小學時期其實是搞田徑的。一天,有位師兄帶我練舞獅,我才加入舞獅團。舞獅團里有一位武術教練,他看我有天分,就栽培我。我第一次參加全國武術錦標賽就拿到獎牌,後來就被選入國家隊。」
翁清海進入國家隊時只有14歲,是新加坡國家武術隊當時最年輕的隊員。1991年馬尼拉東南亞運動會是翁清海第一次代表新加坡參加區域性大賽,雖然年僅16歲的他當時並沒有一戰成名,但在兩年後的本土東運會上,他不僅在長拳項目中揚威,還在劍術與棍術項目中各得一面銀牌。

翁清海希望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取得平衡。(翁清海提供)
在家人面前奪金最驕傲
談到運動員生涯最驕傲與難忘的時刻,翁清海不假思索地表示,是1993年新加坡東運會在家人和國人面前摘金。
他感性地說:「在我當運動員的那個年代,父母親或家人抽出時間,買機票看你比賽,是一種奢侈,但我幾乎每一場比賽或表演,如果是在新加坡的話,我的父親都一定到場,而且是默默地在場。」
「他每次都在我表演或比賽結束後才出現,為的就是不給我壓力。」
「1993年也是我第一次代表新加坡拿到金牌,父親和家人當時都在現場,那應該是我覺得最驕傲,最難忘的時刻吧!」
對翁清海來說,父親是他這一路走來最感謝的人,因為不論他做什麼,父親都會全力支持。

翁清海最難忘時刻,是1993年新加坡東運會在家人和國人面前摘金。
《才華》並未提早結束他的體育生涯
儘管當年不是《才華》前三名,但翁清海還是幸運地被電視台相中,繼而成為全職藝人。但翁清海否認他是在參加《才華》之後就放棄運動員生涯。
他強調:「我在參加《才華》後的同年參加了東運會,1998年還有為新加坡出賽。」
1998年的曼谷亞運會是翁清海最後一次代表新加坡參加武術比賽,當時他還擔任新加坡代表團的擎旗手,1997年雅加達東運會的長拳與刀術金牌則是翁清海為新加坡武術隊貢獻的最後兩面獎牌。
翁清海認為,從運動員轉型為藝人是個自然的轉折點,因為他必須為自己的事業打算,畢竟新加坡沒有太多的全職運動員,大家都是靠熱忱來推動自己訓練。

翁清海(左)將發揚武術當成使命。
武術已滲透進血液里
更重要的是,成為演員,長時間拍戲讓他無法兼顧。他認為,代表國家隊是重大責任,必須至少有三到四個月的全職性訓練,若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他寧可不參賽,否則對不起大家,也對不起自己。
進入演藝圈後,翁清海還是離不開武術,他在電視劇中扮演的角色多半要求敏捷身手,大型籌款節目若有高難度動作也絕對少不了他。
翁清海認為,自己從小學起就好像和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2005年他創辦了「武坊」武術學校。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武坊,翁清海毅然在隔年,也是第五次獲選年度10大紅星後的一年,結束演藝事業。
他說:「我感覺武術就好像在我的血液里。對我來講,它已經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發揚武術好像已成為了我的使命。我希望可以將這個傳統體育項目發揚光大,傳給更多年輕一代的人。」武坊創辦至今已近16年,翁清海可說桃李滿天下,2017年東運會男子長拳及刀棍術雙料冠軍林思韋便是他的得意門徒之一。
兩年前,他也和藝人朋友沈志豪聯手創辦Mast Fitness,希望跟更多人分享健身心得和好處。

離開電視圈後,翁清海一直忙於武術教學,其一手創辦的武坊今年將慶祝16周年。(陳淵莊攝)
心中還有電影夢
翁清海自認是工作狂,他在2017年成家,2019年迎來寶貝兒子Zander。如今他更希望把時間留給家人,努力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取得平衡。
「我很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現在都會儘量把周末留給家人,除非學生有比賽,需要我幫忙,我才會抽出一點時間給他們。」
他的兒子是火車迷,他經常帶兒子到星耀樟宜乘搭輕軌列車。
此外,翁清海也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圓電影夢,製作一部自己喜歡的動作電影。
新聞來源: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ports/story20210401-113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