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工作制陸陸續續在世界各地試行,雖說都給出了不錯的反響,但是試行結束也就沒了下文,至今也沒有說要全面推廣的意思。現在,不光工作四天制,連學習也有這方面的苗頭。

盲目追求傳統的學業成績,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讓所有學校實施一周四天制,能減輕學生壓力?
不過,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縮短課時的關鍵是人們如何定義和追求「成功」,要改善心理健康,不能一刀切地實施單一措施,而要提供資源促進個性化策略的實施。
每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隨著時間和經歷而變化。改善心理健康的努力不僅要著眼於減少壓力,還要使人們學會如何積極面對和化解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提高他們的壓力承受能力,培養頑強的精神。陳振聲也鼓勵年輕人要注重自我提升,每天都要努力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也宣布,將為青年推出心理健康課程,以及更廣泛地進行宣導活動,幫助制定合適的心理健康應對方法。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據新加坡全國青年理事會的調查顯示,新加坡過半的青年認為心理健康是個挑戰,壓力來源包括對未來感到焦慮、擔心經濟問題、學業或工作表現。

至於年長者,調查顯示,病毒阻斷措施令他們的孤獨感飆升,而獨居老人出現更大的心理變化。
從收入階層而言,冠病疫情在全球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新加坡也不例外。
病毒阻斷措施導致經濟處於半停擺的狀態,低收入階層在生計方面受到的衝擊最大。
此外,K型的經濟復甦意味著某些行業更快地走出疫情,或甚至從疫情中受惠,但有些行業則一蹶不振,難以翻身。疫情對企業造成的裂變,徹底改變了職場的結構,也加劇了人們的焦慮與無助感。
為了應對疫情對不同群體造成的心理影響,新加坡心理健康跨部門工作小組列出了三個主要工作方針:
一是制訂全國心理健康戰略,以協調各機構的工作及追蹤進展;
二是彙集現有的心理健康資訊,以設立一站式的全國心理健康資源網站;
三是制訂全國心理健康能力培訓框架,以統籌心理健康相關的培訓素質、內容和目標。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搜索

01 自我調節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並不意味著有了精神疾病。
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自我調節是幫助自己度過心理難關最普遍的方式,在國外生活期間,很多時候自己才是陪伴自己時間最久的人。
各位留學生可以在初步察覺自己有負面情緒波動的時候,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心理健康問題。
最基礎的自我調節可能是走出家門,多接觸大自然,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運動多溝通,儘可能的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
02 尋求校外諮詢
如果覺得學校的心理諮詢機構已經不足以為自己提供相關的專業幫助,留學生也可以自行尋找一些校外心理諮詢機構或私人職業心理諮詢師,或者通過視頻諮詢中國心理諮詢師進行求助。
03 避免精疲力盡
放手:放掉思想或感覺:一切都會過去的。你不必回應這些想法跟感覺。你可以想像它們如氣泡或在雲中飄走。
探索:探索當前時刻,因為在當下的這一刻,一切都很好。注意呼吸和呼吸帶來的感覺。注意你腳下的地面。環顧四周,注意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可以觸摸的,聞到的氣味。立刻這樣做。
然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轉移到那些需要被注意的事情上,或你焦慮「之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或者做其他事情,全身心地轉移注意力到這些事情上。
04 多與朋友聯繫
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有關,有愛人,有親友,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疫情期間,團聚變得困難,但留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愛人,朋友保持聯繫也是一種方式。保持高頻率的聯繫,心理健康程度也會更高。
05 多參加線下活動
留學生們可以培養並投入一些興趣愛好,進行一些身心練習,如運動,冥想等。或者參與學校社團或各類社交活動,如參加應對心理困擾的相關線上線下活動。
與此同時,可以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專注學術和科研學習。最後可以嚮導師,學校心理健康中心求助,或者向戀人,朋友或他人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