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作為一個管飽兩個管撐的代言人,在吃飽這塊,就從沒輸過。
抗餓能打,不但填滿乾飯人的胃,也升華了乾飯人的靈魂。
畢竟,有肉有蛋有菜有主食、營養均衡的一餐是乾飯人最質樸的要求。
這時候,一個裝在精緻盤子裡動輒七八十毛爺爺的漢堡,就顯得那麼的不接地氣,而新幣兩三塊的本地頂流漢堡,才是乾飯人雷打不動的最愛。
在新加坡,沒有一個乾飯人會錯過這個漢堡。
它總是會在嘈雜的地鐵站後面或者月朗星稀的周末夜晚冒出來,帶著它特有的香氣和製作人鏟壓之間自帶的BGM。

看到那花紅柳綠的招牌,和碩大無比的漢堡示意圖?
你先別激動,還要觀察一下周圍,環境是否夠嘈雜,行人看起來是否疲倦,如果條件吻合,那麼恭喜你,找到了本地頂流網紅漢堡- Ramly Burger

在新加坡,如果問起漢堡的鼻祖,不好意思,既不是K記也不是金記拱門,必須是這個生於馬來西亞,創收於紐約,圈粉於新加坡的Ramly。
Ramly到底有多紅?
看看YouTube那些大V為了它不辭辛苦的一遍遍打造配方就知道。

長城不是一天建的,Ramly漢堡配方也不是一天研究出來的。
它汲取了無數街邊美食高手的精華和汗水,主要還是靠後者。

那摞起來的一疊疊雞蛋,就像在跟你示威:」看今晚你是能幹掉我還是咋滴?「
但看著小哥單手六個漢堡的操作,就知道這些雞蛋今晚都逃不過一劫。

Ramly漢堡看似製作隨意,地點不固定,人員不固定,製作流程也不遵守SOP,但只要你看到那張繪著Ramly Burger的大布,相信我,你最終拿到手的,一定是全島統一配方,一吃就有內味兒。

辨識度極高的Logo設計,就是廣告界教科書級別的存在。
肉厚、多汁、蛋香、奶酪不拉絲是Ramly漢堡最大的特色。

這跟那些早已做好、成排擺在那裡等你去買的漢堡最大的區別,是不論什麼時候,你吃到的都是小哥手工現場加工的新鮮漢堡,運氣好的,還可以要求加菜。

別看Ramly漢堡門面簡單,但有人給算過一筆帳:
一個漢堡成本7毛,零售3.5,每天賣200個,刨出所有費用,凈利潤就是S$500。
一個月休八天(當然周末不行),月凈收入S$11,000。
簡直是高效經營的典範。

Ramly漢堡,也不是只走大眾路線,2006年在紐約開第一家店,一個漢堡的售價是12美金。
就喜歡你這種走出國門賺外匯的小可愛,保證國人繼續用大眾價格得到快樂的同時,也不忘大手筆割外國的韭菜。
為了滿足Ramly粉絲無論在哪都可以吃到最愛漢堡的願望,這幾年也開始了成品包裝路線。


口味也逐步豐富,除了乾飯人常年的摯愛:牛肉、雞肉、炸魚肉,現在也有了炸蝦口味。
看著Ramly漢堡在自己特有的路上越走越淡定,堅定不懈一如既往的提供每日必需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且價格親民,哪一個乾飯人能不愛呢?
下次路過,記得叫上一份,體驗一把坡里乾飯人獨有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