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什麼好玩的

2019年07月28日   •   5643次閱讀

200年它一路走來,從150人的小漁村,到貿易中心、花園之國、財富樂園;「小紅點」內政府嚴厲苛刻,國民謹小慎微,儼然井然有序的現代化公司。

新加坡共和國是位於馬來半島以南海域中的島國,由主島新加坡島(占全域90%多)及附近54個小島、9個島礁組成,靠不斷填海造田國土面積漸增(占總面積近1/4),2014年6月報718平方公里,它以連接兩大洋的馬六甲海峽東口咽喉位置被稱作「遠東十字路口」。

島國資源匱乏,最可憐的是曾因淡水缺乏急哭了國父李光耀:「每一項政策都可能因為水資源問題讓我們屈膝。」立國之初,該地絕大部分供水依賴1961/62與大馬簽訂的兩份長期合約。在李光耀任總理的31年間,新加坡所有涉水政策均由總理辦公室協調。歷經近50年的惜水如金和創新發展,新加坡現握有「4個水龍頭」:雨水收集、鄰國購水、新生水(中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贏得《經濟學家》「沒有一個國家比新加坡更擅長管理水資源」之贊。

2014年中統計新加坡人口547萬(2016世行報560萬),其中公民334萬、永久居民52.8萬,務工、留學等外籍人士為160萬。新加坡屬族裔異質性社會,居民主要分為四大族群:華人占74.2%,馬來人占13.3%,印度人占9.1%,3.3%為歐亞人。馬來語為國語,英語、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4種同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語言。宗教信仰與族群構成大致吻合:佛教徒占33.3%、穆斯林14.7%、基督徒18.3%、道教10.9%,印度教5.1%,其他宗教0.7%,無宗教信仰者17%。

歷史是人的生存故事,新加坡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英國人開埠,一位華裔掌舵,三大族群融合成為新加坡人的勵志故事。

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1330年曾駐足並稱之「單馬錫」,當時該地已有華人居住。在它諸多稱謂中,淡馬錫、新加坡、星洲三個叫得最響。成書於17世紀初的馬來文唯一史書《馬來紀年》記載,公元1150年一位馬來王子乘船登陸淡馬錫,發現一形體雄健、紅身白胸黑頭的奇獸快速跑過,王子得知它是獅子(梵文稱Singha,pure意為城),該地為吉祥之地,新加坡由此得名。從公元8世紀到1819年,它相繼屬於古代印尼或馬來某個王朝的一部分,默默無聞。

1819年1月28日,要為英國在「好望角和中國之間找到立足之地」的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豎起米字旗,到1822年10月最後一次登島(共3次),他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奠定近代新加坡的基礎。1824年,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地位為遠東的轉口貿易港和駐東南亞重要軍事基地。從那時到1959年自治,135年風平浪靜的殖民統治在1942年被日軍入侵打斷。

日本改稱新加坡為「昭南」,可惜所有史書異口同聲,在3年6個月里(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5日),「南方之光」猶如墜入黑暗深淵。

1965年8月,新加坡作為馬來西亞一分子不到兩年被「踢出」。李光耀心中充滿無奈與惶惑:「前途是渺茫的。隨著新馬分家,新加坡變成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沒有腹地,就連飲用水也來自馬來柔佛,該怎樣生存下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50多年過去,「風浪中的小舢板」變身全球經商環境、生活環境、經濟水準、創新能力和政治清廉的「五好優等生」,可以這樣講,在全球幾乎所有的正能量排名中,新加坡總是名列前茅。唯一的「差項」,是怕輸的新加坡人「富而不樂」,在全球幸福國家中名次列後,主要應歸因於全民憂患意識和優良秩序背後繁複的單調。

這段歷史一脈相承,國父李光耀執政31年,其中自治與新馬合併共6年,獨立後25年,他把新加坡從一個落後的殖民地帶入富饒發達的現代社會,「以經濟遠見和鐵腕作風把新加坡從一個第三世界殖民港口轉型為躋身第一世界、光彩亮麗的多文化商業中心」,留下一套獨特的生活方式,一套適合各種問題和情況的文化價值觀——自力更生、廉潔正直和高效運作。1990—2004年,吳作棟以親民寬鬆的作風給人民帶來新鮮的民主享受。隨後的李顯龍致力於將政府轉型——由經濟增長型向分配性轉變,為民眾謀福利。「小國家大智慧」、「符合古希臘理想國之擘畫」、「家長制下的公司化生態」、「其實就是一所假充主權國家的寄宿學校」……見仁見智的評價指向一致:「新加坡模式」。

英國媒體認為,新加坡建設國家的模式基於三點:吸引外資、通過人口穩健增長推動經濟擴充,以及家長式的控制(威權)。該國資深外交家則認為沒有「模式」,許多政策其實是李光耀及其團隊因地制宜「一路製造出來的」,同時又以四大原則概括李光耀的治國理念:小國要生存就須有卓越成就,而成功須靠完善的制度和才智過人的領袖;堅持依法治國;國家須確保所有人都趕上發展步伐,不被拋在後頭,以保持社會凝聚力;務實施政。李光耀自認建國有兩大支柱:雙語教育並與國際接軌;開放社會,引進人才。

2016年,該國實現GDP2969億美元,預期壽命82.5歲,人均GDP5.3萬美元,遠超3.8萬的香港和2.1萬的台灣。人均收入從50年前獨立時的300美元,躍升至當下的超過6萬......

領袖有「自知之明」和「先見之智」,國民懷「錙銖必較」、「謹小慎微」之心態,霧鎖南洋中的新加坡闖出一片艷陽天!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