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盟政府仍在研究將私人診所目前10至15令吉的門診費(Caj Konsultasi),調升至與私人醫院30至125令吉同一水準的可行性。報導指出,自政府在2013年重新檢討後,私人醫院的門診費獲調升至30至125令吉之間。

根據《每日新聞》報導,政府在27年前規定該門診費為10至35令吉,惟當私人診所為屬於協力廠商管理者(TPA)的病患提供醫療服務時,則只能向該病患徵收TPA規定的10至15令吉門診費。
報導指出,自政府在2013年重新檢討後,私人醫院的門診費獲調升至30至125令吉之間。
TPA為企業與私人診所之間的協力廠商,一般由個人或保險公司成立,其中一項工作為處理私人企業員工看病後的醫療費結算程式。
TPA受到國家銀行管轄,以及須符合1998年私人醫療設施與服務法令(586法令)第15項附加條文82(1)及82(3)條文規定。
衛生部副部長李文材醫生向媒體指出,該部仍等待要求提升門診費的完整報告,之後才會做出決策。

探討是否造成民眾負擔
「許多方面確實要求衛生部劃一門診費。建議書已提呈至內閣及獲得討論。長遠而言,確實存在提升收費的需求。」
他強調,鑒於國內目前的經濟情況,政府因此要求針對生活成本展開一個完整研究,包括探討調升收費是否對民眾造成負擔。
「若沒有對民眾造成負擔,(私人診所要求)可能獲批。」
不堪成本增加 500診所倒閉
根據早前報導,大馬回教醫生協會(PERDIM)指近幾年約有500間私人診所,因經營成本增加等因素,最終選擇結束營業。
國內特定企業壟斷藥物供應的情況,也讓私人診所難以原廠的價格購買有關藥物。
大馬回教醫生協會副主席旺祖麗雅醫生指對私人診所而言,TPA的存在如同一種「壓迫」,因為私人診所若要成為TPA指定診所,就需遵守TPA各種規定。
她舉例,規定之一包括10至15令吉門診費,及10至50令吉醫療手續費。

她認為收費不合理,因為在私人醫院,相同醫療手續費可介於500至3000令吉。
「藥物方面的收費也有所限制,有些甚至與買價一樣。」
旺祖麗雅指出,一旦TPA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私人診所將因沒有收到病患的醫療費,進而承擔數以萬計的虧損。
探討控制藥物成本
李文材指出,其實有許多因素造成私人診所無法經營,包括藥物成本過高及無法向病患徵收過高的收費。
「我們承認藥物成本確實昂貴……政府正探討協助控制藥物成本的機制,特別是在藥物供應商方面。」
他指克服藥物成本不斷增加的最好方式,就是與全球主要藥廠或藥物供應商展開會談,以確保大馬可利用原廠價格買到有關藥物。
穆斯林醫生組織(Perdim)主席阿末蘇克裡他說,日益高漲的運作成本,包括租金和購買藥物已經占大比數,迫使私人醫生關閉診所。

他透露,在過去數年,全國至少500家私人診所倒閉,若以上情況不獲解決,預計會有更多診所結業。
「租金上漲幾乎達100%,而水電費則上漲了50%。」
至於醫療,一般產品上漲了45%,而專利產品則上漲了60%。
此外,醫療器材的保修費上漲了35%的同時,員工薪金也上漲了60%。
「租金和藥物價格上漲,為業者帶來額外的壓力。」
他說,與預計相符,比起郊區診所,城市地區的診所更能感受的這股壓力。
至於那些已經在這個行業很久的資深醫生,許多選擇以合資方式繼續經營,或是將診所出讓。
鑒於費用高漲,許多病患都選擇接受政府醫療措施的治療。
衛生部長祖基菲裡早前指出,政府將透過價格管制與反牟利法令(PCAP)管制藥物價格,以確保藥物價格維持在低收入群組可負擔的水準。

在該機制下,政府將為藥物設下頂價。
2016年馬來西亞醫藥協會(MMA)針對馬來西亞的醫療界研究顯示,從2014年起,有約500家診所倒閉。
該研究對象包含1800名業者,並指城市地區診所的每月運作成本,介於5萬至6萬之間。
報告指生意量下跌時倒閉的原因,70%的受訪者指其診所每日看診的病患不超過30人。
由於協力廠商管理公司(TPA)延遲付款和處理賠償,導致私人診所面對現金不足的情況。
協力廠商管理公司也被稱為或醫療服務管理機構(MCO),是企業用於負責處理雇員醫療保健的付費管道。
一名不願具名的醫生指出,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尚為支付的款項為2萬4000令吉,然而,隨著兩家公司已經破產,索償者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報銷這筆數目。
來自醫療界的消息告訴《透視大馬》,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延遲付款的情況嚴重。
一些協力廠商管理公司不是在限定的時間內,支付病人的全數醫療費,而是分階段且支付小數額。
「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和醫療服務管理機構故意延遲付款。

例如,醫療費用是1200令吉,在扣除了其他的費用後,需支付的數額是1600令吉。但他們不是一次性支付所有費用,而是支付個別病患的費用。」
「有時候你會收到120令吉,下次則收到400令吉。(我們)要如何生存和負擔費用?」
「除了這些以外,你需要擔心的是若這些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倒閉。」
診所在被列入指定名單時,需要支付介於2500令吉至5000令吉的費用。
「也有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徵收每名病患介於2令吉至5令吉之間的看診名單費。他們也設下諮詢費介於10令吉至15令吉之間。」
醫生也控訴醫療諮詢費過低,以致他們將運作成本也計算在內後,面對利潤過低的情況。
一些診所因與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和醫療服務管理機構有長期合約,而陷入困境。
消息人士稱,一些疾病和必要的處方已經在索賠處理系統中預先列明。
此外,診所也必須為運用協力廠商管理公司的索賠系統,支付安裝費和月費。
這名消息人士接著說,鑒於上述情況,醫生在為病患提供最好藥物方面,受到了限制。

協力廠商管理公司人員也會不時突擊診所,若他們發現藥方與已預先設定的不同,診所將面臨可能被暫時除名。
「有時候若系統出現技術問題,則會被徵收附加費用。若該診所有分行,則只可以註冊其中一家。」
「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和醫療服務管理機構目無法紀,他們從診所和企業客戶賺取利潤。」
「診所則因為要在指定看診名單內,而需支付各種各樣的費用。」
一些診所因與協力廠商管理公司和醫療服務管理機構有長期合約,而陷入困境。
消息說,私人診所面對的壓力,大多數源自於政府相關的協力廠商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