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旅遊,這麼游也挺好

2019年11月15日   •   7524次閱讀

看誰還能猜出答案?

從Plaza Singapura出來

Plaza Singapura門口

去新加坡美術館的路上,這是一個藝術學校

去新加坡美術館的路上

去新加坡美術館的路上

去新加坡美術館的路上

到達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位於 Bras Basah Road,館址的前身是百年歷史的舊校舍聖約瑟書院。美術館占地1萬平方米,展覽廳總占地2500平方米,可以容納400餘件藝術品。

新加坡美術館1996年1月開館,開館一年內便推出了幾次重大展覽,包括《東南亞美術主題》、《新加坡美術百年滄桑》、題為《交誼》的本地與澳洲藝術家聯展、《亞瑟·崔斯攝影》作品展、探尋新加坡藝術家楊照宏作品的探索性展覽,以及來自紐約所羅門古根漢博物館為期四個月的重頭展覽。新加坡美術館在較短時間內贏得了國際同仁的高度肯定,在創立後的第二年起便陸續吸引了幾項國際展覽,包括《達文西:科學家、發明家兼藝術家》、《德國美術:1960年代至1970年代》、《法國現代藝術之源》以及《從莫奈到摩爾:莎莉公司的千禧年禮物》,後來還舉辦過《與現代主義相遇》及《伯特羅在新加坡》等展覽。

新加坡美術館門口

非常不巧,新加坡美術館主館今天不開放,我們改去旁邊的分館

新加坡美術館分館,今天分館展出的是關於時間與空間的作品

新加坡美術館前的教堂

去國家博物館的路上,看見一起車禍

去國家博物館的路上

去國家博物館的路上

去國家博物館的路上

去國家博物館的路上

國家博物館旁的大榕樹

國家博物館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建立於1887年,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經歷過好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最初稱為國家博物院,初期主要以人類學、自然考古、動植物為收藏、展覽及研究重點。1918年增設了以肖像、地圖和新加坡的舊照片為內容的新加坡歷史收藏部分。1965年開始使用現在的名稱。1972年移走了所有自然科學方面的收藏,展覽重點由原來的自然科學轉向社會科學、建國歷史和美術展覽。自然科學方面的收藏交由新加坡科學館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保管。1976年畫廊開幕後,便成為本地美術家舉行展覽會的重要場所。1993年,國家博物館歸國家文物局管轄,博物館一分為三,即:新加坡美術館、亞洲文明博物館和新加坡歷史博物館。

新加坡歷史博物館經過長達三年多的修復工程後,改用「國家博物館」作為該館的名字,於2006年末正式開放。

國家博物館門前

國家博物館旁的建築

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歷史館

新加坡歷史館是國家博物館中的幾個館最大的一個,詳細記述了新加坡的歷史。歷史館裡的內容非常豐富,基本都是英文描述與英語解說,雖然我很想慢慢看完聽完,但是沒有時間。下面的內容主要是我從網上查的,為了解答自己的幾個疑問。

1.新加坡的由來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領,日本將其改名為昭南島。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

2.新加坡自治

1957年3月,新加坡與倫敦經過談判,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成協議。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獲勝,6月5日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3.加入馬來西亞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提出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對此,李光耀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4.脫離馬來西亞

新馬合併後,新加坡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雙方對治國方針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新加坡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不但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壓制。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雙方矛盾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解釋說提高稅率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導致軍備預算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衝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歷史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信條。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將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在馬來西亞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歷史館

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歷史館

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歷史館

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歷史館

5.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獨立之初,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新加坡當時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等,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生存,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成立裕廊工業區,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給予外國企業優惠政策。迅速工業化使得新加坡在十年內成為當時世界主要的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縮,但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新加坡經濟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但並不嚴重。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