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新加坡導演唐永健的藝術片《大風吹》在電影院公映兩個多星期,一些前南大生,在看完電影後提出異議,並在《聯合早報》專欄和言論版發表了他們的看法。其中主要的反饋是,他們認為《大》對「前南大」這個題材的處理和詮釋,流於表面和單調,缺乏對華校生情感的理解,讓前南大生族群既無法觸動,也難以認同。
像《聯合早報》專欄作者同時也是南洋大學1971年政行系榮譽學位畢業生的劉培芳,就在12月22日言論版名為《大風吹,吹什麼》文章中提到:「當年南大畢業生在公私機構所受的委屈、挫折、掙扎以及面臨生存困頓時所做出的堅韌、刻苦和奮鬥,是有許多活生生、令人刻骨銘心甚至痛心疾首的案例,可為編劇提供很有價值的素材的,但或許是功課還做不夠,或許懵然不知,更或有其他因素,使得這些珍貴素材哪怕是經過藝術手法去演繹,也沒能在電影中呈現。」

另一作者李元瑾也在12月22日言論版名為《「無關緊要的一年」——充滿灰悲色彩的傷痕電影》文章中寫道:「南大關閉和中文沒落不過是影片中悲劇人物的時空背景,唐導由始至終把重點放在主角林誠順(俞宏榮飾)個人…我相信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是良善的,只是擔憂片面的詮釋,經過電影的傳播,那些原本一無所知的受眾,會有怎樣的了解,甚至是誤解?」作者李元瑾是南洋大學1971年歷史系榮譽學位畢業生。
記者針對以上種種留言和反饋,詢問了導演唐永健,目前人在國外的他通過電影公司,以英文回復《聯合早報》的詢問時說:「新加坡這段前南大經歷,確實充滿了傷痛。我對經歷這段歷史的人們深表同情。片中男主角來自華文教育背景,帶出人物的疏離感和被邊緣化,但這不是電影的唯一主題。《大風吹》並不是一部關於前南大生經歷的紀錄片。電影講述一個華校生製圖員(draughtsman)在環境的巨大轉變的處境,同時本身也正在經歷著中年危機以及家庭關係的崩解。我希望這部講述個人失落感的電影,能引起電影觀眾的共鳴。」

《大風吹》海報。(mm2提供)
唐永健之前受訪曾鼓勵前南大生進場觀看
《大風吹》以1979年的新加坡為背景,描述45歲在建築公司擔任製圖員的林誠順(俞宏榮飾)面臨的社會巨變 。林誠順因不諳英語在公司被排擠,回家後也缺乏歸屬感。妻子無預警離開後,年邁患病的父親(陳天祥飾)搬到他家同住。多年來父親寵溺弟弟,林誠順被逼面對父子的矛盾。當多重身份面對考驗時,林誠順在壓抑的平靜表象中,只能尋求自己的情緒出口。
唐永健之前受訪時曾說,想拍一部以新加坡南洋大學關閉和中文沒落為時代背景的電影,是他多年的夢想,在反覆設想和推敲劇本多遍以後,《大風吹》終於有機會在第34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與觀眾見面。唐永健當時受訪時坦言,自己本身沒經歷那段歷史,他也捨棄以個人視角詮釋這部片子,反而是通過俞宏榮飾演的中年製圖員「林誠順」的眼睛,以旁觀者角度,帶出這段當年新加坡華校生心中的「瘡疤」。

俞宏榮飾演的華校生製圖員,在大時代衝擊下面臨中年危機和家庭關係崩解的困境。(mm2提供)
唐永健日前受訪時曾透露,自己目前已過50歲,如果現在不拍真的擔心當年這批華校生慢慢消失,以後就沒機會拍了。他當時表示,自己的岳父岳母都是華校生,也跟他們及他們身邊的前南大生了解許多當年的點滴,為電影內容注入不少創作靈感,並希望能吸引當年的華校生前去觀看。
影片不久前舉行了映後交流會,得到不少較年輕觀眾的反響和提問,唐永健也在現場暢聊拍《大》片的創作經歷。影片目前只在The Projector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