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中國城」叫牛車水,據說是當年以牛車拉水而得名。這裡現在基本就是一個添加了中國元素的人造集市,餐館和小販中心開得最多,這裡有一處熟食中心,裡面有 21家煮炒攤,家家都賣松魚頭。因此還上了報紙,也是新加坡最有名的品嘗松魚頭的去處。
以前我並不知道什麼是松魚頭,我從小在長江邊長大,吃的最多的就是淡水魚,很小的時候就自己吃完整條小鯽魚,並留下完整的魚骨,這麼點小小的成就也被自家大人夸到不行,仿佛看到了神童一般。不過神童長大了卻不知松魚就是花鰱,學名鱅(yōng),因為魚頭大得不成比例,占了體長的三分之一,我們又叫它胖頭魚,但潮汕人不這麼叫,他們稱鱅魚為松魚。所以松魚頭其實就是我們江南人從小吃到大的胖頭魚,也是中國著名四大家魚青、草、鰱、鱅之一的鱅。

有一次,我在網上翻找菜譜,便看到某美食網發布的紅燒松魚頭的做法,製作材料欄目寫著:鰱魚頭1000克。看來作者也是沒有細究,這鰱魚是鰱魚,鱅魚是鱅魚,儘管鱅又名花鰱,但到底是不同的,不如寫了胖魚頭大家更明了。真正的鰱魚形態和鱅魚相似,但通體呈銀灰色,無斑紋,鱅魚卻華麗斑斕的多。最大的區別是鰱魚愛跳躍,鱅魚不會,呆頭呆腦、溫馴遲緩,水裡的輪蟲、水蚤,硅藻和藍藻類,魚蟲小蝦,它都照吞。說的好聽是「水中清道夫」,其實是雜物箱兼垃圾桶。也因為不愛動,不挑食,才能長出這樣美味細膩的大頭吧。這樣的魚頭是做火鍋的首選,無論是麻辣還是清湯都很有風味,特別是冬天,煮上一大鍋的魚頭豆腐,熱騰騰的營養又暖身,再燙上些大包菜,甜甜的菜邦浸在鮮美的魚湯里,清脆多汁,非常美味。
不過來到新加坡,鱅魚頭的做法就變得不同了,除了類似魚頭豆腐鍋的魚頭爐,還有看上去類似剁椒魚頭的紅燒魚頭。
在本地,潮州魚頭爐隨處可見,不過沒有一家比得過黃埔慶的魚頭爐。這都得益於老闆阿慶對魚頭爐十幾年的專研,最終練就了獨特的烹飪竅門,用了十多種材料,藥材的芬芳才完美地融入湯底。同時,上桌的爐火,阿慶也堅持不用酒精,只是使用傳統火炭爐,不僅保持溫度,也帶有炭火獨特的氣息,保持魚頭爐的地道風味。當然魚頭肉是重中之重,入鍋必是生魚,不能是冷凍魚,冷凍的魚肉水分會流失,下了火鍋便不再有嚼勁和彈性,哪裡還有鮮美的口味。不過松魚是河魚,新一代的新加坡人吃慣了海魚,不能接受淡水魚的泥腥味,所以現在清蒸石斑大行其道,傳統魚頭爐也受到了挑戰,有些也換去海魚做原料,顧客有了更多的選擇。不過在我看來,多少有點可惜這份好味道。

相對於輝煌不再的傳統魚頭爐,醬蒸松魚頭卻是越來越受歡迎。前面提到的21家煮炒攤,家家都賣松魚頭的新聞,就可以想見當地人對醬蒸松魚頭的喜愛。因為吃的人多了,賣醬蒸松魚頭的小販也多了起來。激烈的競爭讓大家不得不變出更多的花樣來。如今到這些煮炒攤,你還可以吃到蒜蒸松魚頭和鼓汁蒸松魚頭等。唯有這裡第一家售賣松魚頭的「成記」老闆,仍舊固守他獨一無二的醬蒸方法來烹煮,慕名而來的話倒是一定要品嘗。
這些年來,可能人們受了健康飲食觀的影響,熟食中心較為清淡的蒸松魚頭漸漸受到很多追捧,大有上揚的商機。其實,我真的不明白,既然追求飲食清談,何不吃回魚頭爐?真擔心這溫香軟玉的魚頭爐給白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