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四川,到了東莞,又去了廣東,現在來到新加坡... 我覺得特別好,因為這裡有朋友。城市的表面是冰冷的,但想到這裡有這麼些志同道合的人,那種感覺太美好了。」
這是人民文學獎得主,鄭小瓊在12月14日的新加坡見面會上對聽眾們說的第一句話。

當天晚上7點30分,鄭小瓊和讀者們齊聚在新加坡Homes65三樓展廳。

(觀眾中還能看到非華裔的面孔)
主持活動的是新加坡金筆獎得主,作家原非。

原非,原名於淼淼,生於中國瀋陽,1998年起定居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士,法國INSEAD工商管理碩士。發表作品包括詩歌,中篇短篇小說,童話。
鄭小瓊邀請了在座的一位讀者朗誦她的詩歌,希望通過別人的聲音呈現自己的詩歌,把心靈的距離拉得更近。讀者的分布頗為多元化。

第一位讀者朗讀的是《三十七歲的女工》。
多少樹在落葉,多少人在衰老
燈火照耀的星辰,在十月的轟鳴間
聽見體內的骨頭與臉龐上的年輪
一天,一天,老去
像鬆散的廢舊的機台
在秋天中沉默
多少螺絲在鬆動,多少鐵器在生鏽
身體積蓄的勞累與疼痛,化學劑品
有毒的殘餘物在糾纏著肌肉與骨頭
生活的血管與神經,剩下麻木中的
疾病,像深秋的寒夜……上升著
上升,你聽見年齡在風的舌尖打顫
身體在秋天外呼吸,顫慄
招工欄外,年齡:18—35歲
三十七歲的女工,站在廠門外
抬頭見樹木,秋天正吹落葉
落葉已讓時間銹了,讓職業的疾病
麻木的四肢,起伏不定的呼吸……銹了
十幾年的時光銹了,剩下……老
是的,鄭小瓊不僅是個詩人,更是在東莞流水線上工作多年的女工,她用七年時間的追蹤和思考,感同身受地記下女工們的歡笑與眼淚、快樂與悲傷、希望和絕望。

(在工廠工作的鄭小瓊)
鄭小瓊給讀者們講述了她的創作歷程。她和其他工人一樣,背井離鄉,他們放下手中的鋤頭,進入城市,坐在流水線的車間,日復一日與冷漠冰冷的機器打交道,面對各種職業病、加班欠薪。
和其他工人不一樣,鄭小瓊想的是如何把生活過得更有希望,她開始讀書。但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她的選擇並不多,只能讀到一些雜誌,還會跟雜誌上的作者寫信互動,漸漸就決定拿起筆,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

於是,她寫了《生活》這首詩,在工廠的生活里,她不再是鄭小瓊,而是「A241」,這個數字是她的工號,也讓每個鮮活的肉體,被冰冷工業的逼成了流水線的一部分......
她寫道:「我不知道該如何保護一種無聲的生活/這喪失姓名與性別的生活,這合同包養的生活。」
她認為,外出打工,遠離家鄉,想在異鄉紮根,生活非常的艱難,她甚至曾經見過就在身邊的一個女工手指被機器切掉,連喊疼都來不及......
可是鄭小瓊認為,只要心裡有愛,好好活著,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雖然這個過程非常坎坷,但美好的願望還是要有的。
對於新加坡的許多聽眾而言,鄭小瓊是陌生的,但是一場見面會下來,大家被她的樂觀的心態感染了。
有聽眾就問為什麼她可以保持這樣的心態,而反觀現在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雖然生活、工作條件比鄭小瓊好,但是卻過得很痛苦,甚至在抑鬱中掙扎。
鄭小瓊說,樂觀是建立在行動上面的。每個人都會面對很多迷茫,而且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階層固化,所以比較實際的解決辦法是不斷提升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趁年輕的時候天馬行空地想,不怕失敗,當進入30歲,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就要踏實下來尋找自己的角色了。

有人問她:現在成為知名作家之後,生活變好了,會不會很難再寫出能反映打工人群的詩。
鄭小瓊表示,作為一個作者,保持一顆疼痛的心很重要。而這種疼痛不光工廠有,只要有反思,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感受到。而且,她也一直保持著跟工人溝通,她的弟弟也在越南打工。必須保持同理心,不然即使待在工廠里,那種疼痛也是流於表面的。

(讀者與鄭小瓊互動)
當天參加見面會的,還有新加坡作家鄒璐。

鄒璐是當代藝術研究會核心刊物《藝術研究》雜誌主編。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文本編輯和文史研究。
隨後,她還專門寫了一篇觀後感,在此引用部分和大家分享~
鄭小瓊為這場詩歌交流分享會準備了厚厚一疊的發言稿,她的誠懇、真摯、認真、專注、樸實的分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猜想這樣的分享她在中國或海外其他國家肯定經歷過很多場,但她卻還是那麼認真地重新回溯,細說從頭。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達觀開朗的胸襟,拓展開闊的思路,超乎她的同齡人和她的女性形象。她一直和各地文友及編輯保持筆談的友誼,這對開拓她的思路和創作起到關鍵作用。她的詩歌創作從抒發鄉愁開始,但她儘早擺脫了一己之情的纏綿和抒發,轉而關注現實,寫真實的生活,從她現場分享的幾首「打工詩」,幾乎不用形容詞,而是以更多的名詞,更多的實物、實景、實情,以工業時代的冷峻的動詞做銜接,帶給人金屬的質感、尖銳和力度。
還有聽眾對見面會給予了高度評價,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長江商學院的精英,本地創業者邸先生,表示以後有類似的活動甚至願意來當義工~

鄭小瓊來新加坡,是應新加坡國際移民節邀請。國際移民節以藝術表演,講座和對談的形式,邀請包括亞洲和國際上的低薪客工群體和難民群體來的藝術家,移民主題方面的學者,及公益組織的社會工作者等來分享他們的人生。

(鄭小瓊12月16日在移民節上進行分享)
這次由新加坡眼主辦的見面會,是鄭小瓊在新加坡唯一一場中文活動。錯過見面會的朋友,可以去新加坡眼Youtube頻道,或是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Read more 觀看完整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