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聖希爾達中學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僅通過運動鍛鍊體能,還有機會學習戶外烹煮、搭建帳篷、用指南針辨識方向等野外求生技能。

中一普通班的學生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裡,就已經5次在體育課時間學習戶外生火的技能,然後自己烹飪食品,這裡就包含了義大利面、斑蘭椰糖等。
參加烹飪課的學生大約有20名,在課堂上,老師會指導學生學習用石蠟生火,用鐵飯盒煮水,再把班蘭葉和搓揉好的椰糖放入水中煮熟。接著,學生把煮好的斑蘭椰糖取出,再把茶包放入滾水中,泡製熱乎乎的茶水,配斑蘭椰糖享用。

這只是其中一部分課程內容,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課程,每個年級所學習的技能不同,例如中二生學紮營、打結,中三生則學習使用指南針找方向等。
除了學習在戶外生火、烹煮和確保食品衛生等,學生也學會分工合作,並培養起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

後港小學也通過各種活動,在不同年級學生的課程中融入戶外教育。
校方為學生舉辦與科學相關的戶外學習之旅,讓他們通過手機應用「Aurasma」學習有關環境的知識。
開展戶外教育的意義
每年會有大約1200名學生從戶外教育課程中受益,通過戶外教育,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鍊,也對生活常識有了一定了解。
學生這樣說:
中一生Nur Ashikin Emeldda(13歲):「這是個新鮮有趣的體驗!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在戶外煮東西吃,原本以為會失敗,沒想到煮出來的食物比想像中好吃。在這過程中,我也學會和其他同學更好地溝通,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中一生陳俊傑(13歲):「戶外烹煮的挑戰在於缺乏器材,例如要用石蠟生火和控制火候並不容易,得經過好幾次練習才能找到竅門。」
中一生Edga Thwin(13歲):「學會戶外烹煮後,我們以後到野外露營,也不必擔心挨餓。」

老師這樣說:
負責這堂課的體育教師王桂莉(35歲)透露:
學生起初花時間適應在體育課學習戶外烹煮,但不久後就產生興趣。學生通常少有機會在家烹煮,更何況是在戶外,這對他們來說是踏出舒適圈的一項挑戰。
負責協調戶外教育課程的體育教師陳慧鴻說:
老師們起初也不適應,後來我們發覺這樣的活動對學生有好處,也符合教育部在校內積極推廣戶外教育的大方針。

政府這樣說:
教育部2016年宣布「全國戶外探險教育總藍圖」,提到從2020年起,所有中三學生都必須參加外展訓練營,以培養韌性和團隊協作能力。
政府也撥款2億5000萬元,在科尼島興建多一所外展訓練中心,擴充露營空間。新訓練中心預計2020年竣工。

新加坡的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動手和實踐能力,這一點確實值得國內學習,想讓孩子和新加坡孩子一樣擁有超強的動手能力嗎?去新加坡留學吧!找小文,關於新加坡留學的所有信息這裡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