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新加坡教育部部長王業康曾表態,近年來新加坡對小學教育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分流制度已經逐漸被科目編班制度取代,收穫的成果也是顯著的——未來,新加坡教育部將會把成功的經驗推行到中學教育之上,逐步取消教育分流。

可能已經有眾多社論、時評對此著重筆墨分析,但不論如何評價,新加坡教育部的改革之心都是十分堅定的,如果我們跳出固有視角,站在新加坡教育部以及我國教育體系的視角,分流還是不分流,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
最初因拯救輟學率而生
分流,就是把不同資質、天分的孩子分開管理、教授,給予不同程度學生,完全不同的教育體驗,從而試圖對其「因材施教」。
最初,分流的思想被引入新加坡教育體系,正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極度糟糕的輟學率——幾乎四成以上的學生在接受小學教育後就不再對學業感興趣,轉而進入社會,這對於教育人口來說是巨大的流失!

根據當時新加坡教育者們的研究,學生們輟學的主因,是在課堂教育中無法跟上多數人的步伐,從而對知識的獲取失去興趣,沒有再繼續接受教育的意願——而因為家庭原因或其他原因不再上學的,反而占少數。
既然有些學生無法跟上課堂的教學節奏,那麼為什麼不為他們提供更加舒適的教學節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分流也就應運而生,最初,在小學三四年級,新加坡學生就會被分成三個不同層次進行不同節奏的教育,這種舉措也被應用到中學教育和中學後教育之中,可以說是整個新加坡教育的骨架!
因「分流」而引發的問題
實際上,分流的引入,使得當時新加坡小學六成的升學率在這些年來,一路攀升到98%以上,可以說是極大的促進了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發展!也讓社會階層的分化程度不再加劇。
我們都知道,不接受完整的教育,一個人很難從事高薪職業,也就很難掙脫階級壁壘通向上層,如果這類人群出現的過多,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包括就業、治安、生育一系列問題都和教育程度有所關聯,分流制度幾乎是將新加坡的命運完全扭轉。

但分流也同樣有其問題,它並不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分流制度下的新加坡教育體系,將學生按照能力分類,本身就有限制學生髮展的意味!
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學習能力的不斷進化,並不是有規律的斜線上揚,但分流制度確在早期就對孩子們的水平與能力進行「一刀切」式劃分,雖然能高效率的完成教育分化,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個人潛力,在越來越強調綜合能力與潛能開發的現今,其能產生的效果已經捉襟見肘。

另外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就是對低層次學生的「污名化」——這是我們很好理解的一點,被劃入低層次、普通班的學生,一定程度上會遭到父母或者社會的指責,認為其不夠努力、天賦差,從而使孩子對自己整體產生否定。

這種情況也會極大的限制孩子能夠達到的高度,如果人對自己產生否定,不自信,那麼你很難相信他接受教育的成果會有多麼突出——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許他有潛力,但在不斷地自我懷疑中,潛力也會逐漸流失,這對新加坡來說是極大的損失,高端人才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被需要的。
當然,分流也造成了如今新加坡學生、家長過度重視學術成績的現象,這一點幾乎已經根植於新加坡人的內心無法祛除。
壯士斷腕還是自毀長城?
新加坡教育最近的一次教育改革始於2000年左右,一直延續至今,也就在那時,已經認識到分流帶來的各種問題的新加坡教育人,開始摸索全新的教學模式以替代分流。
他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對小學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在這一過程中,也遭遇了不曉得阻力——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的理念,他們計劃將分流制度逐漸轉變為「科目編班制」。

科目編班制度的內涵並不複雜,實際上就是十分類似大學教育的「選課」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而不同中學入學要求的課程成績、數量也不同,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自行判斷。
這一模式很好的避免了教育人群的過度分化,強調了科目的實用性,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但同時也弱化了班級概念,這不得不說對已經體系完備的新加坡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而這個挑戰,新加坡教育部在十幾年的摸索中,終於尋求到了合適的道路——現在,科目編班制度也將會在一些中學試點,可以預想,未來新加坡中學也會採用這樣的方針辦學。
那麼捨棄分流對新加坡來說是壯士斷腕還是自毀長城呢?我想應該是前者,因為新加坡教育體制中的分流,最初因降低輟學率而生。

但現在的新加坡,「以接受完整教育為榮」已經是刻在骨子裡的驕傲,是習慣,是不會因教育體制變化而變化的社會主流思想,所以分流是可以退場的。
而更因為科目編班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分流的一些優點,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新加坡教育部做出這樣的決斷,是大膽而又理性的,值得讚揚!
我國應該跟進嗎?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許多制度都是在與新加坡學習的,比如住房公積金制度,比如基礎教育制度——那麼在新加坡強化教育改革的風口,我們該大膽跟進嗎?
小編認為,該,也不該!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我國和新加坡是有著巨大差距的——這一點直接接的體現在與國土面積!我國不論在任何方面,體量都要大得多,大,就意味著情況複雜,就意味著難以監管,也意味著各地的情況截然不同。
比如我國江浙滬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名列世界之首!教育也相對發達,但在我國西北的許多村鎮,中學的輟學率甚至高達五成以上——我們能夠一刀切地用一套制度進行改革跟進嗎?

那麼假如我們在東西部採用不同的教育體制進行實踐,我們又要將學生放在同一個層面進行互相競爭與淘汰,那就勢必會引發更多問題。
對於中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也許應用分流才是最好的選擇,先解決現實困難,再解決理想困難,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無法違背。

所以是否該跟進,需要折衷考慮到各種現實問題,思考出最終的方案,小編不敢妄下定論,但決策者的思考顯然會比我們更加縝密,我們的社會也期待政府給出完美的解答。
結語
教育,承擔著改變一個人的人格、素養,令其行程獨立而正確的人生觀的作用,也承擔著傳播知識,增長智慧的作用,是一國之根基,新加坡敢把這根基中的「骨架」抽空換掉,展現了新加坡決策者的果決用勇氣。

但對於更多國家來說,風險與收穫是並存的,科目編班是否能起到預料中的效果,需要看這一代新加坡人成長起來之後的效果,我們只要拭目以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