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上海歷史博物館,因為今年是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特別留意上海開埠後的近代發展史部分,並做一番新加坡和上海的雙城對照。

星加坡路現為餘姚路。
新加坡比上海早24年開埠
新加坡於1819年開埠,比上海早24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政府失敗。根據中英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上海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一起成為「五口通商」的對外開放貿易口岸。1843年11月上旬,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爵士抵達上海,同當時的最高地方官上海道台宮慕久經過磋商,雙方議定同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
此後,上海從中國東部沿海的縣城躍身而起,成為遠東的都會城市。來自上海周邊省份蘇、浙、皖、魯、粵、閩、贛等地鄉民,加上其他來自海外英、美、法、俄等國移民,一起構成的上海城市居民人口,將上海漸漸建設成有東方巴黎之稱譽的大都會。
先天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讓它一崛而起,成為新興的東方大城市,同時也成了「冒險家的樂園」,被船堅炮利的西方殖民者玩弄於股掌之間。
中英鴉片戰爭之前,新加坡成了大不列顛英帝國鴉片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在印度種植收穫的鴉片從加爾各答裝船,運到馬六甲海峽下端的新加坡加工處理,然後再打包裝船運往廣州,經走私和賄賂繞過中國海關與地方官員,流入並銷往中國內地市場,荼毒當地良民百姓。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以如此手段填補它巨額的貿易逆差。
上海街燈比新加坡先亮
比新加坡開埠較遲的上海不久就後來居上。僅以路邊的街燈為例,上海就比新加坡先點亮,率先成為「不夜城」。史料記載,1864年,英國商人在屬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外灘和南京路,開始安裝上海的第一批煤氣路燈。1865年12月18日,外灘及南京路的街頭亮起耀眼的煤氣燈。1882年,工部局開始推廣使用電燈,當時這是一種亮度更高、性能穩定的新光源照明。第一盞2000瓦試驗電燈懸掛在黃浦江畔、外白渡橋旁的浦江公園裡,隨後外灘2號上海總會緊跟時尚,率先接入電線安裝電燈。
根據本地文史工作者吳慶輝的研究,新加坡要到1906年才使用上通電的路燈,這慢了上海24年。

舊上海地圖上,可看見星加坡路(橙色)與檳榔路(藍色),淺綠色為吳淞江。
1907年開闢星加坡路
進入20世紀後的上海人口迅速增至300萬以上。在上世紀20與30年代,由華僑和民族資本家創辦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百貨公司先後在南京路上開張營業。新加坡有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一直可以數到七馬路,而文化氣息最甚的莫不過是四馬路。
在上海,南京路是大馬路,它在1846年就與二馬路九江路、三馬路漢口路、四馬路福州路東西開通,成為當時及百多年後的今天上海灘最繁華的地帶。上海四馬路被視為「海派文化」起源地,梅蘭芳等北方京劇名角在此一唱成名。路的西頭是原公共租界的娛樂世界,1948年時期這裡有幾百家妓院。路的東頭僅報館就有《申報》《新聞報》等十餘家。在我的青少年時代,福州路是中國的「全國知名文化街」,當年的學生和讀書求知者喜歡在那裡的舊書店、外文書店、科技書店流連忘返。如今,來福士商廈坐落在福州路西藏中路交叉路口。
在上海租界時期,南京路地屬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它包括從外白渡橋一直到滬西曹家渡沿蘇州河南岸的廣泛區域。在靠近靜安寺不遠的地帶,公共租界工部局於1907年開闢一條以星加坡命名的馬路。1943年,南京民國政府收回上海外國租界,這條東西長1673米的馬路遂被改名餘姚路,並一直沿用至今。
在星加坡路上端,還有一條檳榔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都在上海租界有「分路」,從「檳榔嶼」到「星加坡」還蠻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