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國因應疫情實施嚴格的邊境管控,導致全球航空業陷入嚴冬。(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一轉眼也有近半年時間,全球各大機場的航班看板不再如過去一般,忙碌地交替顯示著各式航班資訊了。
航空業在疫情衝擊下的日漸凋零,除了讓我國交通部長王乙康語重心長發出新加坡航空樞紐地位不再是「理所當然」的警訊,也導致國人引以為傲的新航陷入史上最大虧損,股價跌破近21年來心底的窘境。
在長堤另一端,本區域規模最大的廉價航空,標榜「現在人人都能飛」(Now Everyone Can Fly)的亞洲航空(簡稱亞航)陷入財政危機的傳言,也給了許多熱愛乘搭廉價航空出遊的旅客一記當頭棒喝。

樟宜機場一片慘白的航班看板。(聯合早報)
新馬兩國近日達成共識並公布詳情的「互惠綠色通道」,對本區域萎靡不振的航空業或許將成為相關航空公司的救命稻草。
兩國政府宣布透過「互惠綠色通道」互訪新馬兩地的公務及商務旅客最快可在8月17日啟程後,今年首季虧損8億零384萬5000令吉(約2億622萬5000新元)的亞航很快抓住了這塊汪洋中的浮板,宣布恢復包括新加坡——吉隆坡航線在內的新馬航班。
亞航在文告中指出,該公司將重啟往返於新加坡及吉隆坡的每日航班,同時也將恢復新加坡與檳城、亞庇、古晉、怡保的每周航班。
針對允許公務及商務旅客在新馬兩地展開跨境旅行的「互惠綠色通道」,亞航表示歡迎。
亞航總裁東尼費南德斯(Tony Fernandes)強調,「互惠綠色通道」雖然只是第一步,但對兩國重啟經濟卻是最至關重要的。

亞航宣布即將重啟來往新加坡及吉隆坡的航班。(網際網路)
兩國已和新加坡開展「互惠綠色通道」
無獨有偶,我國交通部長王乙康早前也曾強調,政府將透過與疫情受到控制的國家商討以「互惠綠色通道」的方式逐步恢復跨境旅行,以挽救本地岌岌可危的航空產業及航空樞紐地位。
目前,新加坡與馬國及中國部分省份已開始實施了「互惠綠色通道」。
同時,我國及馬國也針對在對岸工作的新馬公民作出了「周期性通勤安排」。
「互惠綠色通道」及「周期性通勤安排」在執行相關檢疫規定,如進行冠病拭子檢測的情況下,部分放寬跨境人員的入境限制,包括減少或豁免居家通知的天數。
和只允許申請入境者從兀蘭及大士關卡入境的「周期性通勤安排」不同的是,「互惠綠色通道」允許跨境人員利用新馬兩國的機場通行,對於陷入寒冬的航空產業可謂是貨真價實的救命稻草。

我國外交部長維文(左二)及馬國外交部長希山慕丁(右二)日前在新柔長堤會面商討鬆綁兩國邊境限制的細節。(馬國外交部)
樟宜機場及新航皆受疫情衝擊
根據航空數據公司Cirium最新的調查報告,新加坡樟宜機場停飛的班機數量在全球機場中排行第九,共有124架飛機目前在樟宜機場的停機坪上「動彈不得」。上述數字並不包括新航在其他機場長時間停放的班機數量。
我國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樟宜機場今年6月的乘客量只有4萬8241人次,比去年同期約582萬人次相比銳減99.2%。
為了節約成本,新加坡交通部也宣布樟宜機場第二搭客大廈從今年5月開始暫停營運18個月。
航班數量亦比去年6月的3萬1391趟班次大幅減少84.8%。
由於新加坡腹地限制,只能執行國際航班的新航更明顯感受到冠病疫情的打擊。
新航4月至6月季度的客運量只占冠病疫情之前的5%,而該集團截至6月30日的第一季度凈虧損為11.2億新元。
新航日前也宣布從8月1日所有雇員減薪至少一成,管理層的減薪幅度最高達35%,同時開放符合條件的地勤人員和機師申請提早退休。

樟宜機場共有124架飛機停飛。(歐新社)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日前預測全球航空運輸量要到2024年才會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但與其坐以待斃,儘可能在符合防疫標準及衛生安全的情況下逐步放寬邊境限制,恢復國際旅遊才能解救航空業於水深火熱之中。
如何為航空業爭取喘息的空間,以及保住本地航空樞紐的地位,就有賴於新加坡政府能多快與更多國家達成類似的「互惠綠色通道」,以及制定出能在疫情期間允許雙方旅客入境彼國工作及旅遊的「安全出行配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