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新加坡移民史

2022年10月27日   •   3萬次閱讀

全世界有一億左右的移民。人類的遷徙,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是改變世界格局的一種力量。遷徙的故事不僅對於遷徙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對他們所達到的土地和他們對這些土地造成的影響也至關重要。樸實世紀2022秋季公眾號集中分享:世界性視角下的移民與文化。

托馬斯·史丹福·萊佛士爵士(1781-1826)

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裡,新加坡從一個馬來半島尖端幾乎沒有人居住的熱帶島嶼發展成世界上第四大港口,這個地方成了20世紀一個很特別的城邦。

除了港口,新加坡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甚至還需要用管道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但是這裡的人均收入接近馬來西亞的兩倍,而且成了亞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

1819年,托馬斯·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新加坡建立了英國殖民地。在那個時候,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只有120名馬來人和30名華人。在英國人的統治下,這裡的人口發展得很快。1821年已經接近5000人,兩年之後又超過了1萬人。像在其他地方一樣,殖民地政府認為華人是當地最有價值的一群人。但是為了便於管理,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人群被彼此分隔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加坡華人的絕對數量和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都在上升。19世紀20年代,華人還只是一個少數群體。但是到了1840年,華人占到新加坡總人口的一半;到了1881年,華人占到3/5;到1930年,華人人口占到新加坡總人口的3/4。

新加坡街景,1920年

來到新加坡的中國移民表現出類似的特點,就是中國南方的年輕男性作為旅居者來到這裡,希望能夠衣錦還鄉過上更好的生活。由於性別的不平衡和熱帶疾病的肆虐,直到1920年以前,定居在這裡的華人人口仍沒有自然增長。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裡已經有了足夠數量的女性和定居的男性,因而在移民群體之外出現了在新加坡出生的華人群體。到了1931年,生活在新加坡的女性達到男性數量的一半。到1947年,一半多的新加坡的人口都是本地出生的。

1942年2月9日日本入侵新加坡

新加坡處於亞洲大港口的中間位置,所以成為了主要的轉口港,而且在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還是其軍事力量的戰略連接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陷落在日本人手裡。這對於英國在這個地區的力量造成了重要打擊,最終也對所有的歐洲殖民地造成了打擊。日本的占領對於新加坡民眾來說成為慘痛的經歷。幾千人因為被懷疑支持中國而被捕,最終很多人被槍決。

新加坡街景,1970年

在戰後的世界裡,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出現了對於獨立的訴求。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動黨試圖在新加坡建立起「不分種族的平等公民權」。儘管這個倡議被馬來西亞拒絕了,但是新加坡的獨立為這個政治觀點提供了新的機會。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可以在這個獨立的多種族城邦嘗試這種政治理想。

新加坡於1963年取得獨立。這個時候,新加坡的總人口是180萬,其中華人占140萬,馬來人25萬,印度人13萬,其他民族3-4萬。新加坡建國的努力基石就是去除對種族和民族的強調,倡導新加坡的愛國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接受文化之間的不同。在華人中,公共政策鼓勵說普通話。雖然普通話對於很多來自中國南部省份的群體來說並不容易,但是這是一種消除不同方言群體之間隔閡的方式,而不同方言群體之間的隔閡在歷史上一直為生活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華人帶來隔閡。新加坡的城市重建與公共住房政策打破了民族社群的隔離,加之種族融合的軍隊和警察系統,減弱了之前存在的一些群體狹隘性。

在教育上,政府沒有規定學校系統實用一種特定的語言,事實上甚至要求使用雙語教學。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英文作為自己的第二語言。到1975年,將近70%的新加坡學生學習英語。雖然每個群體在家都是用自己的語言,但是這種事實提供了一個跨越民族界限的通用語言。與此同時,在上世紀70年代,成年人群體有1/4沒有上過任何學,43%只完成了六年的小學教育,只有1%擁有大學學位。這個數據是對過去新加坡嚴峻現實的反映,而現在繁榮且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新加坡就是從嚴峻的過去中崛起的。

雖然各個不同的種族和民族群體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而且官方政策也淡化種族和民族上的不同,但是生活在新加坡的不同群體在社會上仍舊是分割的,在經濟上仍舊是不同的。新加坡只有不到5%的非穆斯林婚姻是不同群體之間的通婚,其中最常見的是華人與歐洲人之間的通婚,且90%是華人女性與歐洲男性之間的通婚。所有穆斯林婚姻只有不到3%發生在華人和馬來人之間,而非穆斯林婚姻只有不到1%發生在華人與馬來人之間。從現實來看,西家坡最大的兩個群體反而是最不可能通婚的。

在新加坡的三大民族群體中經濟差異也相當大。1980年,華人的收入比馬來人的收入高出43%。生活在新加坡的印度裔和華裔收入大體相當,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印度人通常被教育成專業人士。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新加坡華裔家庭平均月收入為7972新元,馬來家庭平均月收入為5704新元,而印度裔家庭平均月收入為8500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