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一亿左右的移民。人类的迁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种力量。迁徙的故事不仅对于迁徙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他们所达到的土地和他们对这些土地造成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朴实世纪2022秋季公众号集中分享:世界性视角下的移民与文化。

托马斯·史丹福·莱佛士爵士(1781-1826)
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新加坡从一个马来半岛尖端几乎没有人居住的热带岛屿发展成世界上第四大港口,这个地方成了20世纪一个很特别的城邦。
除了港口,新加坡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甚至还需要用管道从马来西亚进口淡水。但是这里的人均收入接近马来西亚的两倍,而且成了亚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
1819年,托马斯·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在新加坡建立了英国殖民地。在那个时候,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只有120名马来人和30名华人。在英国人的统治下,这里的人口发展得很快。1821年已经接近5000人,两年之后又超过了1万人。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殖民地政府认为华人是当地最有价值的一群人。但是为了便于管理,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人群被彼此分隔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加坡华人的绝对数量和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都在上升。19世纪20年代,华人还只是一个少数群体。但是到了1840年,华人占到新加坡总人口的一半;到了1881年,华人占到3/5;到1930年,华人人口占到新加坡总人口的3/4。

新加坡街景,1920年
来到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表现出类似的特点,就是中国南方的年轻男性作为旅居者来到这里,希望能够衣锦还乡过上更好的生活。由于性别的不平衡和热带疾病的肆虐,直到1920年以前,定居在这里的华人人口仍没有自然增长。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里已经有了足够数量的女性和定居的男性,因而在移民群体之外出现了在新加坡出生的华人群体。到了1931年,生活在新加坡的女性达到男性数量的一半。到1947年,一半多的新加坡的人口都是本地出生的。

1942年2月9日日本入侵新加坡
新加坡处于亚洲大港口的中间位置,所以成为了主要的转口港,而且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还是其军事力量的战略连接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陷落在日本人手里。这对于英国在这个地区的力量造成了重要打击,最终也对所有的欧洲殖民地造成了打击。日本的占领对于新加坡民众来说成为惨痛的经历。几千人因为被怀疑支持中国而被捕,最终很多人被枪决。

新加坡街景,1970年
在战后的世界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出现了对于独立的诉求。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动党试图在新加坡建立起“不分种族的平等公民权”。尽管这个倡议被马来西亚拒绝了,但是新加坡的独立为这个政治观点提供了新的机会。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可以在这个独立的多种族城邦尝试这种政治理想。
新加坡于1963年取得独立。这个时候,新加坡的总人口是180万,其中华人占140万,马来人25万,印度人13万,其他民族3-4万。新加坡建国的努力基石就是去除对种族和民族的强调,倡导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接受文化之间的不同。在华人中,公共政策鼓励说普通话。虽然普通话对于很多来自中国南部省份的群体来说并不容易,但是这是一种消除不同方言群体之间隔阂的方式,而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隔阂在历史上一直为生活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华人带来隔阂。新加坡的城市重建与公共住房政策打破了民族社群的隔离,加之种族融合的军队和警察系统,减弱了之前存在的一些群体狭隘性。

在教育上,政府没有规定学校系统实用一种特定的语言,事实上甚至要求使用双语教学。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英文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到1975年,将近70%的新加坡学生学习英语。虽然每个群体在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但是这种事实提供了一个跨越民族界限的通用语言。与此同时,在上世纪70年代,成年人群体有1/4没有上过任何学,43%只完成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只有1%拥有大学学位。这个数据是对过去新加坡严峻现实的反映,而现在繁荣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加坡就是从严峻的过去中崛起的。
虽然各个不同的种族和民族群体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而且官方政策也淡化种族和民族上的不同,但是生活在新加坡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上仍旧是分割的,在经济上仍旧是不同的。新加坡只有不到5%的非穆斯林婚姻是不同群体之间的通婚,其中最常见的是华人与欧洲人之间的通婚,且90%是华人女性与欧洲男性之间的通婚。所有穆斯林婚姻只有不到3%发生在华人和马来人之间,而非穆斯林婚姻只有不到1%发生在华人与马来人之间。从现实来看,西家坡最大的两个群体反而是最不可能通婚的。
在新加坡的三大民族群体中经济差异也相当大。1980年,华人的收入比马来人的收入高出43%。生活在新加坡的印度裔和华裔收入大体相当,这是因为新加坡的印度人通常被教育成专业人士。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新加坡华裔家庭平均月收入为7972新元,马来家庭平均月收入为5704新元,而印度裔家庭平均月收入为8500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