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2月30日起,在本地售賣現泡飲料的商家,都必須按照四種含糖量分類標上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 label),包括新加坡人最愛的泡泡茶。
據報道,一些泡泡茶店家早在新措施生效前,就在菜單上註明每款飲料的等級。也有業者主動改良配方,推出低糖版飲料,現在的「100%糖分」因此等同於過往的「50%糖分」。
泡泡茶廣受新加坡年輕人歡迎,當局為了減低糖尿病發病率向泡泡茶下手,並不稀奇。
問題是:愛喝泡泡茶的年輕人,會不會受營養等級標籤左右?

數據顯示,本地泡泡茶最大的消費群體,為年齡介於13歲至24歲的顧客。(海峽時報)要年輕人「棄糖」不容易
本地媒體日前刊登了一篇由一名世界聯合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11年級生所撰寫的評論,其中提到三位年齡介於13歲至16歲的青少年對泡泡茶貼上營養等級標籤的看法:
「考慮到珍珠本來就很甜了,(營養等級標籤)會促使我思考是否需要更多糖分。」
「我的朋友們開始根據營養等級標籤,選購更健康的飲料,我決定也嘗試一下,發現減少糖分和配料的飲料也同樣好喝。」
「我從來沒留意過標籤,我只想買我最喜歡的飲料。」
儘管這三人的看法無法代表全體年輕人,但有人願意試試低糖版的泡泡茶,也算是好的開始。
但他們的反饋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似乎沒有放棄泡泡茶的意願。

去年12月30日起,售賣泡泡茶的商家必須按照四種含糖量分類標上營養等級標籤。(聯合早報)
要了解本地年輕人會否因營養等級標籤而改變喝泡泡茶的習慣,還必須考慮其他好些因素,包括他們喝泡泡茶的原因和次數。
畢竟,要年輕人在飲食中完全戒糖,並不容易。
其中一個主因是,他們可能已經對泡泡茶中的糖分上癮。

研究顯示,糖分會在大腦中釋放多巴胺和阿片類藥物,也就是說,糖分高的泡泡茶喝多了可能會上癮。(海峽時報)
研究顯示,糖分會在大腦中釋放多巴胺和阿片類藥物(opioids),因此它可能會像酒精甚至毒品一樣,令人上癮。
「糖癮」也會讓人產生暴食、截斷(withdrawal)、嘴饞等症狀,若一個人在嘗試戒掉泡泡茶几天或幾周後,就強烈覺得想喝一杯,可能已對糖分上癮。
這也意味著,若要「強制」青少年只能選某一款飲料,或飲料不能超過一定的甜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
另一方面,泡泡茶店面不斷增加,也是一個關鍵。

新加坡泡泡茶店面持續增加。(聯合早報)
目前,全島任何一家購物商場,幾乎都能找到至少一家泡泡茶店。
按這樣的增長趨勢來看,本地消費者對泡泡茶的需求只會居高不下,天氣熱或口渴時就買一杯泡泡茶來解渴,預計已是不少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泡泡茶業者也應採納「默認少糖」?
然而,這並不代表年輕人依然故我,只要採納合適的方案,也能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決定。
除了推行營養等級標籤制度,商家主動減糖就是不錯的方法。
配合營養等級標籤措施的實行,保健促進局推出了「默認少糖」運動,即餐飲業的咖啡茶水一律少糖,除非顧客有特別要求,據知已有不少咖啡店和食閣落實。

保健促進局推出的「默認少糖」運動,吸引不少咖啡店和食閣落實。(新明日報)
若更多泡泡茶業者也加入這個行列,相信能使年輕群體的飲料更健康。
另一個做法是迎合年輕人表達自主權的意願,以及利用泡泡茶可以高度客制化的特點,鼓勵年輕人在買泡泡茶時,在選擇甜度、冰塊、配料等方面做出更健康的決定。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當局也能藉助社交媒體平台的力量,推廣健康飲食的知識,同時加大營養等級標籤的宣傳力度。
新條例落實僅一個多月,對消費者在購買泡泡茶前所做的決定是否有影響,促使他們選擇較低糖分或不添加珍珠等配料,還有待觀察。
所謂「年輕不養生,老來養醫生」,年輕人偶爾喝一杯泡泡茶倒是無妨,但喝多了說不定會對健康造成風險。
要如何讓新加坡年輕一代了解這點,可要當局費一番思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