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亮麗的新加坡也有「黑暗旅行」嗎

2019年01月05日   •   1萬次閱讀

不久前在國外遇見一個日本旅行者,談及新加坡,他說他到新加坡就專程進行黑暗旅行(Dark Tourism)。那麼光明鮮麗對塵埃和斑駁都不能容忍的新加坡也有黑暗旅行目的地嗎?他對新加坡人引以為傲的金沙、濱海灣或魚尾獅都不感興趣,卻特地去看了幾個公墓、二戰遺址,覺得那和他所想像的新加坡截然不同,有了真正非常新加坡的體驗。

簡單來說,黑暗旅行其實就是前往曾經發生過死亡和嚴重災難等的地方進行觀光活動,以幽暗旅行的光亮來點燃在路上的亮點。在西方以墳地作為旅遊景點並不稀奇,巴黎著名的拉雪茲神父公墓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新加坡,或許沒有一個地方像武吉布朗公墓(Bukit Brown)一樣合適進行黑暗旅行。它由1922年啟用,一直到1973年關閉, 當初清朝移民到新加坡的建國後的先賢,都選擇長眠於此。這個歷史悠久的公墓甚至還曾吸引如《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的報道。

看似陰森的武吉布朗,綠化尤其好,老森林構成的良好生態甚至吸引不少本地人前來觀鳥和健行

前往武吉布朗公墓就已經像是一場冒險。雖然由地圖上看,這算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 ,恰恰位於城市中部,距離光鮮亮麗的烏節路也只有4公里,但仔細看地圖,這塊被綠意和蓄水池所包圍的墳場,就落座在新加坡的集水區,周圍都是老森林。如果不開車,也沒熟悉這地區的朋友帶路,你可能連入口都找不著。Bukit Brown,這個詞是馬來語和英語的混合語。在馬來語裡,Bukit是山的意思,而Brown則來自一位1840年來到這裡並擁有豪宅的英國商人George Henry Brown。當地華人也稱這裡為咖啡山,因為這附近曾經遍植咖啡。

一片幽靜,一群雀鳥驚飛,三兩棵參天壯麗的雨樹風吹葉動,我們的車子驚動了誰?雖然重要的墓地都會設介紹銘牌,但由於公墓占地遼闊,墳墓十分分散,要找到有意思的墳地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和耐性。不少墳墓被巨大的樹根所纏繞,野草蔓生,看得出早已經被後代遺忘多年。一些則經過細心打理,還有鮮花和貢品,人的感情可深似老樹根須,也可以如落葉,凋零後,就此不見。我和朋友小心翼翼的走著,避免踩到墳地,這對長眠於此的人不敬。朋友林志強是研究武吉布朗歷史的本地文史工作者,也是義務的公墓導覽員,經常帶領公眾深入公墓,撥開雜草堆里一段段被新加坡人所遺忘的歷史。

光緒年間的精緻石雕

公墓里的各個墳山以迷宮一樣的小路串聯起來,墳山大多雜草叢生,密密麻麻的墳墓散落其中,不少墓碑上的文字經過風吹雨打,顯得模糊。或是長滿了青苔,更顯滄桑。也有被榕樹的老根所蠶食,到處是時間橫行的痕跡。

一切好像一直就這樣,本該這樣老下去,就算再添一道皺紋,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然而在土地資源匱乏的新加坡,怎麼可能讓這塊風水寶地閒置著呢。幾年前,新加坡政府就決定徵用這塊土地,除了修公路,還打算建造住宅區,一小塊的公墓也因為修建公路而被起墳移走。這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熱愛和關心本地歷史的學會及社會人士,開始深入研究公墓的歷史,清理了一些重要的墳墓,甚至組織免費的遊覽團,帶領本地人走入這塊被遺忘了的墓園,現在甚至你還能上網下載武吉布朗導覽路徑的冊子(singaporeheritage.org/bukitbrownwayfinder)。在墓園重新進入新加坡人的視線之前,這塊神秘土地是觀鳥愛好者及自然愛好者的最愛,在建築密集的新加坡,要找到一個原始和寧靜的所在已經不容易了。

武吉布朗公墓就像是一個露天的博物館,常被譽為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公墓之一,你可以由各種角度來挖掘墓地里的故事。通過研究墓碑上的文字,比如年號等,也能牽引出一段段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的歷史淵源。比如,當年參與小刀會起義的,或追隨康有為保皇黨的,或孫中山同盟會的成員,抑或是活躍於本地文壇的南來文人,來到南洋為求三餐溫飽而後來創業致富的海外華人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夢想和故事,無論生前有多風光和落魄,死後也就剩下這些。對於新加坡人而言,這裡墓地葬著不少對本地歷史做出貢獻的人物,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祖父李雲龍和姑姑李珠娘醫生也長眠於此,李珠娘曾是新加坡首位執業的女醫生。

金童玉女守護著仙逝了的至親

墓園裡最精彩的還是那些具有本地色彩的墓地設計。20世紀初,新馬一帶流行的彩色瓷磚除了用來裝飾房子的門面之外,也出現在大量的墓地設計上。王三龍及妻子合葬的墓地面積有三個羽毛球場大,是新加坡最大的華人墳墓,平台上就鋪滿了荷花及玫瑰的彩色瓷磚,精緻的石雕雕刻著二十四孝的故事,金童玉女、龍頭和石獅守護著這個百年前的本地富商王三龍的安眠處。已經來過公墓無數次的林志強說,他至今還沒發現有完全相同的雕刻,而且不少雕刻還採用鏤空雕法,顯示當時石雕師傅的精湛手藝。在傳統華人文化中,石獅子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各個墳墓所採用的石獅大小和造型各異,一些威武跋扈,一些則憨態可掬,單是觀賞這些獅子的造型,就能生出不少趣味來。

新加坡在約200年前成為英國殖民地,當時的殖民統治者就極力將新加坡打造成自由港,因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由於開採馬來亞的豐富資源如錫礦及種植橡膠園需要大量的勞工,大批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的苦力下南洋謀生活,新加坡也很快成為東西文化的交匯點。除了典型華人墳墓的設計風格之外,在武吉布朗還能看到富有西方色彩的墓地設計,採用大理石作為建材之外,其設計還帶有濃厚的裝飾主義(Art Deco)風格。

由錫克兵守護的墓碑帶有濃厚的本地色彩。

華人墓地也會設有武將或石獅站崗,守衛先人,一些墓地則以錫克衛兵取代門神武將,極具本地特色。來自印度西北部的錫克人,開埠時期就隨著英國人登錄新加坡,擔任守衛及維持本地治安的工作,現在本地的奢華酒店,比如萊佛士酒店,依舊沿用舊俗,聘用錫克人擔任門口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