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次登陸新加坡的米其林指南,為馬來華人主廚陳翰銘經營的「了凡香港油雞飯面」送上一星,讓摺合人民幣10元一份的油雞飯,成為全球最平價的米其林美食。2018年7月底,新加坡米其林指南迎來第三版,而這一次,美食聖經繼續偏離「高冷」人設,交出一份陣容空前的「必比登美食榜單」(Bib Gourmand)——45間小館和攤位,數百款價格在5元至20元之間街頭美食,讓人們記住了星島的好吃與實惠。

年近七十的高玩珠,在紅山景小販中心經營一間名為「柴船頭羊肉湯」的食檔已有三十多年。
熟悉米其林味覺選美套路的老饕們,想必一早知道「必比登」為何物。Bib是Bibendum的簡寫,也是米其林公司對其標誌公仔的暱稱,這份1955年在法國首次推出的榜單,主要用於表彰那些料理品質優秀且價格合理的餐廳。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價格合理」一詞,在米其林字典里的解釋,跟一般美食愛好者的理解有不小的出入。「必比登」的推薦體系,實際上面向的是那些「非天價」餐廳,按照官方說即是,餐廳消費水準需比當地最高消費標準為低。
前年,首版新加坡米其林指南發布時,共有34間小館及大排檔作為「必比登」推薦餐廳上榜,去年增加到38間,而到了今年再度增加到45間。
除了便宜之外,兼收並蓄的南洋料理風格,傳統、地道的風味與配方,一絲不苟的煮食方式,更是讓愛吃之人心中激起萬千浪花。

飯點時刻,小販中心裡人頭攢動。
談及星島的街頭美食,勢必繞不開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的話題。小販中心,顧名思義,就是流動攤販的集中地,因以售賣熟食和飲料為主,也常被稱為熟食中心。

位於丹戎巴格廣場的「Rolina咖喱角」,店主姓譚(Tham),五十多年前,他在諾維娜教堂外開了一家路邊攤,專售咖喱土豆雞肉角。
在今年登上「必比登」榜單的小館和攤位,仍舊以古早味的南洋料理為主,其中不乏由幾代人維持至今的貨真價實的街頭食檔,比如,位於芽籠的惹蘭蘇丹蝦面,就是個擁有逾七十年歷史的街頭面檔,主打湯底鮮甜的排骨蝦面;曾經在老義順路上推車售賣的友記滷鴨,也有逾六十年歷史,如今傳到第三代,仍堅持只做招牌鴨飯、粥和粿汁三味美食。
牛車水的芳林作為大熱的覓食地,同樣值得一逛。這間小販中心在1978年落成,屬牛車水區內的第一家,目前集中了104家店鋪。今年首次上榜的大華肉脞面、基記面家、福建街肉骨茶,分別坐落在芳林的一樓及二樓。如果想品嘗口味地道的肉脞面、雲吞麵、雞腳面,色深而味濃的傳統風格肉骨茶色,不妨錯開午餐時間來碰碰運氣。

「了凡香港油雞飯面」的掌柜陳翰銘在自家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