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聖淘沙趴趴走,來個輕鬆愉快的徒步慢游

2020年11月08日   •   4萬次閱讀

國內旅遊已成為休閒新常態,彈丸島國,聖淘沙稱得上是最熱門的選擇。不需護照就可以離開本島,一水之隔,心情轉入度假模式。

聖淘沙雖然大規模發展,但島嶼中心還是保留了大片綠肺。

小小的度假島嶼,會不會太擁擠呢?

聖淘沙島最初只是個小漁村,名叫Pulau Belakang Mati,在馬來語中是「絕後島」之意。1972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將該島開發成國內假日旅遊景區。根據公眾的建議,該島被重新命名為「聖淘沙」。聖淘沙定位為旅遊勝地之後,半個世紀來經歷無數次的翻新改造,充分發展每一個角落,永遠以最新面貌走在業界前端。

疫情暴發後少了外地遊客,聖淘沙宣布取消入島費,吸引本地遊客「重新探索」,尖峰時段湧入人潮,周末時沙灘還須採取預約制度。

用心細看,日趨密集的小島,其實保留了大片探索空間。排除高消費場所與付費景點,避開三個人氣沙灘,還是能找到幾條適合徒步遊覽的步道,在清幽怡人的自然環境中大口呼吸,暢快邁步。

回想起來,聖淘沙未建跨海大橋之前,本是禁止汽車通行的。曾幾何時交通越來越方便,坐車直接來到景點跟前,忘了徒步慢行才是最符合度假島嶼的休閒步調。

腳力好的人可以從本島一路步行入島。連接怡豐城與名勝世界的聖淘沙跨海步道(Sentosa Boardwalk),甚至可以從南部山脊走去,形成一大圈從山脊到外島的步行路線。跨海步道全長約700米,平坦寬闊,全程遮蔭,還裝有一段段電動走道,走起來毫不費力,適合扶老攜幼的家庭遊客。

跨海步道盡頭就是聖淘沙,穿過名勝世界一路向前,再穿過魚尾獅徑(Merlion Trail)就可直達海灘站(Beach Station)。左右兩邊都是長長沙灘,全長3.2公里的沙灘徑(Beach Trail),串聯三個人氣沙灘。

我最喜歡的路段是從魚尾獅塔腳下走到海邊。800米的魚尾獅徑地形微微起伏,色彩斑斕,瀰漫濃濃度假風情。可惜這部分目前已圍起來大興土木,為發展新項目騰出空間,小徑也從此走進歷史,成為美麗的回憶。

以英比奧山頂區為起點

英比奧徑帶你走進大自然。

換個方向,從捷運站旁邊的電動扶梯登上英比奧山頂區(Imbiah Lookout),是英比奧徑(Imbiah Trail)的起點,也是纜車站的所在地點。小小的山頂平檯布滿了各種收費景點,平常的日子遊客滿滿,本地人很少在此停留,在我心目中一直都只是個上下纜車的驛站,以及旅行團集中會合的地方。少了各地遊客的紛擾,回到熟悉的老地方再看一眼,才發現之前對它的認識太片面。

幾條步道當中,原本以為最商業化的英比奧徑,其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島上的自然面貌,也最有歷史厚度。這正是「重新探索」舊景點的樂趣。曾經的自以為是,無數次的視而不見、過而不入,種種的盲點與誤區,突然有一天被自己推翻,換了一個角度又是新的體驗。

英比奧山傳統上就是聖淘沙遊玩設施最密集的地段。島上地勢最高的山頭是設置纜車站的必然選擇,五花八門的休閒設施圍繞著纜車站建設發展,爭相吸引遊客目光,英比奧山本身的歷史背景與自然生態相對少人提起,一不小心就被忽略遺忘。

多少次從捷運站或纜車站進出,只關注著哪個角落又出現了哪些趣味設施,對於山丘簡直視若無睹,見山不是山。其實換個角度從纜車上放眼海景山色,就會發現聖淘沙雖然大事發展,島嶼中心還是保留了大片綠肺。

搭乘東西走向的聖淘沙纜車線前行,一邊是海,一邊是山。小小山頭覆蓋著濃密植被,制高點與纜車同高。目光很容易被驚險刺激的飛狐滑翔平台吸引,然而少了遊客尖叫的日子,帶著尋幽心情,看到了滿目綠意。

從英比奧塔上眺望大海,纜車在眼前緩緩而過。

徒步探索山頂區

英比奧山海拔64米,只能稱得上是一座小山丘,卻是聖淘沙的兩大自然保護區之一,在島嶼中心的黃金地段保留了大片的濃密樹林。從歷史角度來看,可追溯到聖淘沙前身的絕後島時代。

英國殖民政府在1880年代建造堡壘與炮台保護海港與南部海岸線,英比奧山是重要據點。絕後島上四個防禦堡壘分別為:西樂索(Fort Siloso)、英比奧(Imbiah Battery)、康諾特(Fort Connaught)、實拉蓬(Fort Serapong)。

唯一完整修復並且開發成旅遊景點的是西樂索炮台,康諾特炮台則已完全拆除,剩下的實拉蓬炮台與英比奧炮台廢置多年,至今隱身山中保留了原始面貌。當中實拉蓬也是聖淘沙的另一自然保護區,位於島嶼另一端的高爾夫球場附近,偏遠難找。相比之下,英比奧有更完善的規劃,穿過樹林步道一路走到山頂炮台,逛起來更輕鬆有趣。

英國殖民政府1880年代建造堡壘和炮台以保護海港與南部海岸線。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以為纜車站前方的Imbiah Lookout就是山頂,蠟像館就是唯一的歷史看點,從來沒想過英比奧山還有樹林步道,還有山頂炮台。畢竟地圖是平面的,從地名上來判斷,既然是lookout(觀景台),就以為這裡是最高點。捷運站位於山腳,纜車站當然就位於山頂,也是順理成章。

其實中文地名「山頂區」帶個「區」字,就已微妙地告訴你這裡不是頂點,周邊還有整片山區。英比奧山頂區雖是纜車路線的終站,卻是徒步探索山頭的起點。

蠟像館前身為英軍醫院。

英比奧山頂區最大的地標是杜莎夫人蠟像館。杜莎夫人進駐之前,大家都記得原本的蠟像館是聖淘沙島上最早的景點之一,館內蠟像重現二戰投降的歷史場景,現已移師到西樂索炮台。

搬不走的是建築本身的濃濃歷史感——島上最古老的英軍遺蹟之一,建於1880年代,戰爭前後用作英軍醫院,1950年代改為英國皇家炮兵訓練中心,改朝換代後變身休閒用途,為老建築注入新生命。

聖淘沙大自然探索中心由舊單軌車站改建而成。

小小山頭玩樂設施眾多,有斜坡滑車、空中吊椅、4D魔幻劇院、蝴蝶與昆蟲園等,各式各樣的景點牌子極盡繽紛,請留意當中的聖淘沙大自然探索中心(Sentosa Nature Discovery)。不起眼的展廳就是英比奧徑的入口,從室內展館通往戶外保護區,真正的探索自然。

海岸徑一邊是叢林,一邊是海岸。

八種不同類型生態棲息地

大自然探索中心主要介紹聖淘沙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步道的主要看點。島上共有八種不同類型的生態棲息地,如海岸林、灌木叢林地、沙質與岩石海岸等,自然環境中還能找到各種各樣的食昆蟲植物、候鳥、蝴蝶等,包括許多瀕危物種。

中心本身空間不大,保留了開放式格局,由舊單軌車站改建而成。如果你對慢悠悠的舊單軌列車還有印象,站在展廳里對照曾經候車上車的角落,仿佛前世回憶。單軌列車停用後,好幾個車站都改作其他用途,此站最能夠看到往日痕跡,通往戶外的木板道鋪設在原本的單軌高架上,往前還有小段軌道保留了本來面貌。鐵軌下的小徑,就是自然步道的開始。

木板道鋪設在原本的單軌高架上。

英比奧徑2.3公里,全程樹蔭掩映,一路都有路標與講解牌子,也有一些非常聖淘沙的人工造景如獅子、龍頭、化石等,但很大程度保留了自然面貌。

蜿蜒迂迴的盤山路段,穿入叢林的自然小徑,小徑以沙地為主,只在積水處搭有石板。沙地吸水性很強,到訪時剛下過雨,腳下卻不泥濘也不無須涉水。樹梢間泄入天光,一步步踩在枝葉光影間,步履輕鬆又能感受自然野趣。一路上沒有碰到其他遊人,沉浸在樹林的聲音與氣味中,清新幽靜,別有一種空山新雨後的舒暢。

步道沿著山形地勢,四通八達,林間小徑條條相似又各有不同名稱,走累了有點小混亂,但只要抓緊大方向往高處走去,最終就能來到山頂。

穿過山林又見玩樂設施,纜車上看到的飛狐滑翔活動就是由此進入,從山頂滑行至沙灘。樂園裡還有各種繩索攀爬設施,繼續往前走到盡頭,就是英比奧炮台的所在。廢置炮台隱身在蓊鬱綠意中,往下一看,中間是原本放置9.2英寸大炮的炮架,旁邊還有一座地下碉堡,保留了原狀,大門深鎖。

神秘的地下堡壘。

英比奧炮台建於1880年代,一戰時設置了9.2英寸大炮,監察入港的商船。為捍衛海港入口,英軍設置了英比奧與西樂索炮台,指揮部就在英比奧山。1930年代,英軍在島嶼東南面的康諾特炮台設置了三台大炮,英比奧的大炮卸除,炮台廢棄不用。炮台旁邊有一座三層樓高的瞭望塔,登臨其上,視線凌駕樹梢看到大海一隅,海面上貨船點點,纜車在眼前緩緩而過。

走完山線,山腳有一條小徑可通往海岸徑(Coastal Trail)。不是西樂索沙灘這邊的沙灘步道(Beach Walk),而是在以前的海底世界後面,面向著新加坡本島。這一邊沒有任何玩樂設施與消費場所,因此也少有人跡,相對寧靜。

海岸徑全長2.2公里,一半在叢林中,一半在海岸邊。低潮時可以沿著沙灘走到西樂索山崖下的丹戎里茅海灘,島嶼最西端的海角,與曾經的龍牙門所在遙相對望。潮汐時間每天不同,若非低潮時段請勿冒險涉水。沿著正式步道進入西樂索炮台,逛起來又是另一番趣味。

記者/攝影:黃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