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甘榜格南的新加坡蘇丹回教堂 Richard Coulstock / Alamy Stock Photo
甘榜格南(Kampong Glam)街區在新加坡,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角色。首先作為穆斯林文化的聚集地,和小印度及唐人街相望。況且這裡到處都是時髦的精品店,是千禧一代們周末打卡的必經之地。

甘榜格南不僅歷史悠久,更是千禧一代的打卡勝地 Ian Dagnall Commercial Collection / Alamy Stock Photo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甘榜格南作為獅城著名的旅行目的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甘榜格南這個詩意的名稱源自馬來語:「kampung」的意思是「村莊」,「gelam」是一種樹種,譯為「樹皮樹」,是該地區生長的原生品種,經常用於造船。

鳥瞰甘榜格南 Kerin Forstmanis / Alamy Stock Photo
長期以來,甘榜格南一直是梧槽河(Rochor River)上的一個漁村。19世紀20年代,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tanford Raffles)在簽署將新加坡轉讓給東印度公司管轄的條約之後,繼而將甘榜格南地區「賜給「給蘇丹海珊·穆罕默德·沙(Sultan Hussain Mohammed Shah),並一年一度撥給後者一筆基金,供建造穆斯林社區使用。

Rainer Krack / Alamy Stock Photo
蘇丹利用這些資金,在甘榜格南建造了一座宮殿,並攜同他的整個家庭和隨行人員(據稱有600多人)遷入這個地區。隨著穆斯林社群的到來,蘇丹於1824年決定他需要建造一座能顯示自己身份的清真寺(也稱「回教堂「),並要求東印度公司提供必要的資金。

Dirk Hedemann / Alamy Stock Photo
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馬來-阿拉伯人保持了他們在甘榜格南的影響力,梧槽河畔的地理位置也帶動了貿易業的興起。隨著社區發展,甘榜格南已成為伊斯蘭商業和文化領域的領導者。

Ian Dagnall / Alamy Stock Photo

Kerin Forstmanis / Stockimo / Alamy Stock Photo
由於如此受歡迎,原本的蘇丹清真寺已不足以滿足社區的需求;1924年,董事會決定繼續推進建造一座新清真寺的計劃。這座新清真寺採用當時流行的印度-撒拉遜風格(Indo-Saracenic)設計,於1928年投入使用,並於1975年被指定為國家古蹟。
今天,蘇丹清真寺雄偉地聳立在阿拉伯街上(Arab Street),代表了新加坡穆斯林社群的自豪和多彩。 撰文 / Prianka Ghosh
翻譯 / Cecilia Pidge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