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我們應該給自己機會,即使失去希望,也要繼續嘗試約會。(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找一個女朋友有多難?
27歲新加坡青年企業家和作家John Lim在《今日報》專欄中分享自己求偶經驗。他坦言,一直都想找個伴侶結婚,但沒想到光是脫單已經那麼難,至今他從未交過任何女朋友。
提升自己
John曾以為自己經營生意,常上健身房鍛鍊身體,又志願從事社區服務,會是諸多女性的理想伴侶,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John曾寫過一本書名為Vault!:Every Gen Z’s Guide to Getting Through the Swap of Adulting,指導「Z世代」如何成為大人的書籍。(ulysses)
John除了提升好自己,也積極參加聯誼活動以及使用交友軟體。
主動出擊邀約
John分享說: 「從2022年7月開始,我參加了一些需要親自出席的社交活動。如果在談話中我和某人很投緣,我就會問對方是否願意和我約會。這聽起來好像太猴急了,但我認為:問一下我又不會吃虧,即使她們拒絕了也沒關係,反正我又不會再看到她們了。」
他詢問的五個女生中,有三個給他電話了。
三個月後,他開始使用交友應用Coffee Meets Bagel(咖啡遇上貝果,簡稱CMB),他深知「有所求就不能挑肥揀瘦」的道理,於是在頭兩周,凡是該應用程式根據他的條件和喜好所推薦的對象,他都右刷(swipe right for Mr/Miss Right,同意配對的含義)。如果雙方都「配對成功」,就可進入線上聊天,John成功從中約了三人。
為了能專注於他已經安排好的約會,在未約會前他甚至停止使用該交友應用「繼續找人」。
然而,他與以上六位異性約會見面後,沒有與任何一個人發展成男女朋友關係,不禁讓他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
急於求成
不過問題不完全出自於John身上,這與「速食愛情」時代脫不了干係。
John打趣地分享說,浪漫約會的第一步,是定下和對方見面的日期。不過,其中一位他從交友應用上認識的女性,竟直接將線上日曆發給他,讓他從空擋中選時間。這一舉動讓他感覺宛如在預約看醫生一樣,過程一點都不浪漫。
他認為,聯誼活動和約會應用程式中,少了像在學校、工作場所、或是一起從事某種活動時偶遇的過程。而且隨著聯誼活動和交友軟體的出現,人們已無法在不急於求成的情況下找到緣分。
他形容,到了正式見面時,兩人就像在進行工作面試,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兩人都在試圖地確認對方是否適合自己。
他承認自己做錯了,在約會時太挑剔了,不夠寬容。因為他約會前就預設,如果見面後覺得對方不夠有趣,就不會安排下一次的約會。他說,其實才相處一個小時,怎麼就能判斷對方不適合自己呢?因此,他認為自己是導致戀情還沒有開始就宣告失敗的原因。
不了解經營一段感情所需投入的時間、努力和精力

疫情期間單身人士被困在家裡,他們開始改變想法,如今更願意報名紅娘公司參加相親活動。(圓滿紅娘公司提供)
認清了自己的問題,John不再使用交友應用,轉而花540新元請相親公司幫忙安排他約會。
這次,他發現找到合適的對象只是求偶的第一步,經營一段關係才是更困難的事情。
戀愛小白的他說: 「我低估了培養這種火花所需要的時間、努力和精力。我沒想到找個女朋友要花這麼大的心思。」
對他來說,他不傾向於用聊天軟體如WhatsApp或Telegram和對方維持聯繫,因為他覺得見面能更有效地培養感情,擁有優質的時光並從中建立關係。
John說,並不是他不想發簡訊,而是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後,他發現很難坐在手機前,看著簡訊,想一些詼諧有趣的東西來說。發簡訊會讓他覺得自己仍在工作中,就像在回復工作電郵。

很多男女談戀前喜歡以傳簡訊的方式先了解彼此。(新明日報)
通常,他只發會簡訊和對方確認見面時間、地點和議程。因此,他和很多喜歡發簡訊的約會對象慢慢就斷聯了。
後來,他的異性朋友都告訴他,其實發簡訊是讓女生在與男方見面前,觀察男方是否有「危險信號」的方式之一。而且,重點不在於簡訊的數量,而是通過文字傳達的關懷與愛。
John在文章中引用了發表在《夫妻與關係治療期刊》(Journal of Couple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上的一項針對276名20歲出頭的男性和女性進行的調查結果點出,那些會給約會對象發關愛信息的伴侶,比那些不發的更有滿足感。
他說,對很多人而言,上述調查結果顯而易見,但對他而言卻是陌生的。他沒有想到,溝通即使是以簡訊的形式,也是建立牢固關係的關鍵。
他解釋說,大學畢業後的最初幾年,他試圖在「整理」他生活上許多重要的事情。他想弄清楚自己是否正在從事正確的職業,也考慮搬離住家,甚至考慮離開他的信仰團體。所以當他在很努力地尋找伴侶時,其實並沒有準備好投放所需的時間和精力。 他總結道,沒能和約會對象好好溝通,正是戀情沒法萌芽的原因。
他笑說:
「事後看來,也許我可以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參加發簡訊的課程,學會更好地溝通。」
就這樣,John至今依然母胎單身。這一詞源自於韓國,是一個網絡用語,又稱母胎solo,簡稱「母so」,指的是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保持單身,從未談過戀愛的人。
也許蟻粉無法了解John不愛發簡訊的這個舉動,但紅螞蟻確實有這樣的朋友,32歲的她也認為要一直構思如何回簡訊而且不能讓對話中止很困難。無獨有偶,這名友人也一直單著,一直找不到理想的男友。
Z世代的戀愛觀也許會讓很多人不勝唏噓,甚至覺得困擾著他們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但這些困擾卻恰恰構築著年輕人的心靈世界。即使想勸慰年輕朋友,我們也不好將自己經歷過的那套人生經驗生搬硬套。
好在,屢戰屢敗的John並沒有氣餒。他回顧過去約會的種種經歷,讓他更了解自己的短處並從中學習。他認為,即使失敗也要繼續給自己機會和希望,並以日本的諺語 「跌倒七次,爬起八次」來鼓勵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