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成績文憑,追求精益求精;
跨越校園學府,培養終身學習;
跨越職場所需,實現充實人生。
現代教育提倡學生的個性與全面發展,除知識技能外,能力與價值觀的培養越來越成為教育關注的焦點。
新加坡的課程輔助活動是「全人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基礎教育中極具特色的課程開發嘗試。

01
課程輔助活動怎樣實施
對於課程輔助活動,新加坡教育部只提出總體的指導框架,具體怎麼實施,學校有充分的自主權。
首先,課程輔助活動有合理的時間安排。中小學一個學年開展30—40次的課程輔助活動,並採取半日制上課的形式,下午為課外輔導課程時間。
多數中學每周兩次,時間是從下午3點到6點半,因此中學生每周能進行6—7個小時的課程輔助活動。
每種活動的時間安排錯落有致,例如樂團的訓練時間是周一和周三,板球的訓練時間是周二、周四和周五。
這樣學生就可以同時參加樂團和板球的訓練,保證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選擇想要參加活動的機會。

其次,課程輔助活動有專門的場地。如在聖德安魯中學的課程輔助活動中,學校對每一項活動都安排有專門的訓練場地。制服團體類活動以操場和學生活動中心為訓練場地。
藝術表演類活動有音樂教室、演講大廳、樂隊練習室。俱樂部與協會以機器人實驗室、動畫實驗室作為訓練場地。這些活動場地綜合利用校內校外資源,保證了每種課程輔助活動有專門的場所。這既有利於活動的開展,又有助於實現活動的效果。
再其次,課程輔助活動有嚴格的選拔制度。如海星天主教中學自2004年開設機器人課程以來,所有新入學的中學一年級學生需接受考試,以確定他們的專業分組。
最後,課程輔助活動有專業的教師指導。課程輔助活動的教師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校的任課教師,可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經驗選擇教授的課程輔助活動。另一種是學校專門聘請的指導。
因為有些活動有技巧性,這樣既可以保證活動的質量,又使學生的安全得到保障。
在評價體系方面,近年來,新加坡也在不斷探索課程輔助活動的評價制度,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

新加坡教育部還專門製作出對應的課程輔助活動等級表,幫助量化學生在活動中達到的水平。
課程輔助活動的分數將作為學生申請更高一級學府的重要標準,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等,都通過課程輔助活動的成就和貢獻、社區服務和大學錄取分數線選拔學生。
這種較為客觀的評價體系也為新加坡學生升學提供了有利參考和依據。
02
新加坡藝術教育
——「全人教育」新加坡:成績不代表一切,藝術教育不能丟下!
除了課程輔助活動,新加坡政府為了貫徹落實全人教育,考慮到除了課外活動方面,還要兼顧到藝術教育。
新加坡教育界認為,藝術教育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對美的鑑賞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智力諸因素的發展,尤其是促進其創作才能的形成和發展。
為了讓新加坡人從小接觸藝術,政府把現有的「藝術教育計劃」,擴展至學前教育。國家文物局也推出新的文史資料庫Roots.sg,加深公眾對我國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認識。
新加坡早前推出了《文藝復興城市3.0》計劃,同時,為了配合計劃的實施,打造「獨一無二的全球藝術之都」,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發布了《藝術發展計劃》。

在教育方面,為了保持孩子們和年輕人從事藝術活的興趣和動力,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合作,國家藝術理事會採取了以下三大策略:
保證教學項目的質量,促進個性化服務:
(國家藝術理事會制定了「藝術短期合作計劃」,進一步促進個性化服務。根據該計劃,藝術家可以直接與學校合作,制定出符合該校特色的獨一無二的藝術教學項目,可根據學生的年齡跨度和互動性來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參與度。)
將藝術教育延伸到學前教育:
(根據美國研究,孩子們早期的藝術經歷會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發展產生影響,為了使更多的孩子能受益於早期藝術經歷,國家藝術理事會制定了「與藝術共同成長計劃」,旨在幫助學前教育機構為學前兒童定製有質量的藝術計劃。)
加強藝術家和學校的能力培養:
(作為「藝術短期合作計劃」的一部分,國家藝術理事會在學校和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之間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夥伴關係,舉辦一些培訓工作室和研討會等來幫助學校獲得關於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相關知識,並有針對性地提升藝術家的相關教學技能和技巧。)
03
文化交流
新加坡的學校有很多都可以算是一個「小聯合國」,膚色、母語、信仰和文化都不同的,來自各個國家不同地區的學生就讀於同一所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交流和火花,是在國內的校園生活中根本體會不到的。
除了本校內同學之間的交流,新加坡的學校還會經常組織團體國際交流活動,把在新加坡上學的學生送到國外浸儒,也會邀請國外的學生來本校進行文化交流。

這或許對於很多刻板思想的家長來說,我每天都是在「玩樂」中度過的,但真實的情況是,學業和興趣同時兼顧著,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很精彩!
而新加坡就是這麼一個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對學生施行全方位教育,來實現成績和人品雙豐收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