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繽紛的組屋底層增添一般裝在戶外的健身器材,像室內遊樂場,卻不妨礙鄰里聊天。(受訪者提供)
組屋底層的英文名稱是void deck,void可指空置,deck原為甲板、陽台。但熟悉組屋鄰里就知道,「void deck」一點都不「void」。
這也是自學攝影愛好者羅銘傑(30歲,公務員)的體會,亦為他開始攝影企劃「Project Void Deck」的初衷。他因工作所需,在不同鄰里實地考察,幾乎每天走過不同組屋底層,因此深刻體會這個讓居民自由聚集的特殊空間的精彩。
羅銘傑說:「我喜歡看它的不同用途,以及放置在那裡的各種物件。有些可能很久才去一次,而且下次再去,可能因為重新粉刷或其他原因,變得完全不同。為了留住記憶,我開始拍攝讓我印象深刻的組屋底層。」

Project Void Deck發起人羅銘傑:組屋底層有一種生命力,是我國非常具標誌性的存在。
組屋底層風光無限
吸引羅銘傑注意的,往往是某些有異於常的活動或物件,例如繞著樑柱用鏈子鎖起來的三張椅子。他說:「椅子看起來就像家裡會有的座椅,居民把椅子鎖起來,應該是對這個地方有歸屬感,而且經常會使用吧?」
此外,讓他覺得有趣的是,後港某座組屋底層。他回憶拍下照片當天情形:中午12時,裝置了健身器材的組屋底層熱鬧非常,幾個阿公阿嫲和鄰居聊天,他們照顧的孫子和孩子在附近玩耍。
羅銘傑說:「我們很少看到健身空間設於組屋底層,整個氛圍就像室內遊樂場,非常cosy(愜意、舒適),而且無論日曬雨淋都不怕。」

各式椅子為組屋底層增添溫馨居家氛圍。(受訪者提供)
他也喜歡拍攝變身成為婚禮地點的組屋底層;偶爾看到為賓客指引方向的婚禮海報,他會特地前往探個究竟。他說:「今天普普通通的組屋底層,可能明天就變成活動現場,整個空間都因為一樁喜事而變得精彩、漂亮。這是一個讓大家分享快樂,築造美好回憶的共同空間,我喜歡觀察布置和擺設,以及空間的運用方法。」
自學攝影技術
羅銘傑在理工學院修讀城市園藝和景觀管理,大學修讀應用科學,九年前開始自學攝影。他沒報名任何課程,主要通過閱讀、上網看資料以及實踐,逐漸掌握拍攝技巧。在拍攝組屋底層前,喜歡街頭攝影的他會在烏節路捕捉路人的自然表情和活動。
但來到Project Void Deck,他並未利用數碼單反(DSLR)相機,所有照片都以手機拍攝。羅銘傑解釋,手機天天都帶著,而DSLR偏重,他工作時難以隨身攜帶;除非打算列印照片,否則手機足以滿足他的拍攝要求。每次換手機,他都會留意手機拍攝功能。
他說:「智慧型手機的拍攝功能不錯,我是個普通人,手機相機對我來說已經夠好了。」
不過,自從兩年前開始嘗試膠捲攝影,羅銘傑萌生以膠捲相機重拍較特別的幾個組屋底層的想法。「照片不能立即看到,迫使我必須好好想像畫面,好好構圖,不會馬上按下快門。拍攝效果和滿足感都會不一樣。」

組屋底層偷得浮生半日閒。(受訪者提供)
組屋底層漸漸改變
2015年5月開始Project Void Deck至今,羅銘傑在Instagram(帳號名稱mingjie.loh)分享346張照片。瀏覽他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細膩和心思;看似平凡、熟悉的組屋鄰里,在他的寫實鏡頭下成了引發無限想像、氣質如詩的社區空間。
聽羅銘傑談組屋底層,亦感覺到他的熱忱。他說:「我很幸運能在工作時到處走動,組屋底層是我國非常具標誌性的場域,我從未在外國看到。組屋底層有一種生命力,這裡可以辦婚禮、白事還有各種社區活動,沒有特定的使用方法。但組屋壽命有限,他日拆建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我希望透過鏡頭保留下來。」
據他觀察,較新的組屋,例如近年建成的預購租屋(BTO),組屋底層已有明顯改變——新組屋底層較狹窄,樑柱多,感覺像是只讓大家通過的走道,鮮少有人稍作停留。
在同事鼓勵下,羅銘傑開始考慮把照片集結成書(photo book)。他計劃拍攝更多位於島國西部和北部的組屋區,並且構思照片的分類和照片集的流程和故事性。
羅銘傑說:「Project Void Deck是我的第一個攝影企劃,也是讓我堅持最久的拍攝題材,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