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你是不是經常有這個疑問?
孩子明明上了課,可回家之後,為什麼作業還是不會做呢?
其實,孩子學習的效果,既和孩子的智力因素有關,又和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聯繫,同時,學習態度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對待孩子學習成績上,要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向上的做事態度、正確面對競爭等方面著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人手。

新加坡教師指點迷津

1
一心二用
注意力分散,12 歲以下兒童由於注意力不穩定,不能很好的分配注意力,一心二用是學習的大敵。
家長要培養孩子專心致志的學習態度,給孩子講解一心二用的利弊,鼓勵孩子痛痛快快的玩,專心致志的學,特別是家長,要以身作則,表現出對事對人的認真、專一的態度。
2
不善語言表達
語言表達影響寫作和形象、抽象思維發展,父母從嬰兒期就要注重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多與孩子交談,耐心聽孩子將他的故事,引導孩子說完整的、清楚的句子,回答孩子的問題。
3
依賴家長
不要包辦孩子學習和生活,讓其養成自己做事的意識和習慣,停止對孩子的過分關心,不要輕易幫助孩子學習,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難題的答案。

4
貪多不複習
學習要堅持先易後難,先少後多的原則,根據孩子的學齡、理解力安排學習內容,同時在時間、學習內容分配上也要注意,不能貪多,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與孩子討論學習中複習的重要性,否則容易導致孩子的厭學心理。
5
簡單重複學習
有些家長過多給孩子布置作業,有些家長在孩子學習出現問題後採用懲罰式方法讓孩子學習,經常讓孩子重複性學習可能導致他認為,學習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活動,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對學習採取敷衍的態度。
對此,應採用「跳起來,摘果子」的天花板方法,減少或避免簡單重複性學習,根據孩子的個性、學習理解力逐漸學習難度。

6
錯誤的競爭心理
家長錯誤理解競爭,不讓孩子與同學交談學習情況,不讓孩子幫助同學,從而出現「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的情況,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要告訴孩子,競爭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
7
忽視創造力培養
家長只知道讓孩子學習學習(維持性學習),忽略對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和庇護,對孩子的活動過分限制,或者採取放任的態度對待孩子,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採用「發現法」,引導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增強,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8
「電視兒童」
電視兒童在今天普遍存在,家長對此要忍痛割愛,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選擇的讓孩子電視節目,對讓孩子參與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多與小夥伴遊戲,儘量讓孩子少看電視。

從幼兒園開始就啟動雙語制度,小一開始就分流,小六還有一次離校會考。
小學中學義務教育長達10年,要往上考大學還得先經過GCE考試,以及大學預科教育,就是要篩選下菁英中的菁英。
尤其公立大學僅僅6所,為了擠進大學,因此從小就開始培育競爭能力!
從制度上,創造培養學霸的環境:
1978年:前總理李光耀基於對教育現況的不滿,指派吳慶瑞博士率領11位年輕的系統工程師,對教育部行政組織與教育問題,做全面的研究檢討及建議改善。
隨後新加坡政府認為有必要為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及學習興趣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課程。

從此新加坡著手實施學制的改革,於國民教育階段實施「分流教育」制度,成就了如今新加坡的「菁英教育」:
1
菁英教育
新加坡奉行菁英教育,但同時也兼顧大眾教育,不會要求所有學生在學習上都達到一個水準,而是根據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和先天條件,選擇不同的教材和學習方向,頗有「因材施教」的意味。
新加坡學生從小學畢業就開始分流,成績好的學生進入重點學校和快捷班,成績一般的學生進入普通班。不一樣的班級教授難度不一的課程,學生根據考試成績最終可以進入國立大學、理工學院、技術學校學習。
因此在精心「打造」學霸的同時,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可謂既保證了資質好的學生接受最好的教育,又為普通的學生提供了出路,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種選擇:
+
如今新加坡的高層公務員基本上都是菁英教育體制下篩選出來的優秀人才,新加坡的發展可謂是受菁英教育推動的。

2
雙語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沿襲大英國協體制,教學用語是英語,但其教育制度的一大獨特競爭優勢是雙語教育。除了學習英語以外,學生還可以在學校學習自己的母語,如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等。
雙語教育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環境下,提高了新加坡人競爭力,讓不少東南亞國家爭相效仿。
另一方面實行雙語教育也可以保證學生繼承自己的文化傳統。比如新加坡不少知名中小學都開設華文班,華裔學生可以選擇高級華文作為一門考試課程:
+
在雙語教育下的學生,英語水平接近歐美母語國家學生,不僅成為他們今後就業的一大優勢,也讓他們在進入國際一流高校後,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相比歐美學生也能保持相當大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