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華夏優秀傳統文化
同心同德促進國際交流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作為「華夏正音」,古琴藝術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2003年入選第二批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與古琴相關的文獻,如明刻本《太古遺音》、清刻本《五知齋琴譜》等。此外,還珍藏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鐵琴銅劍樓的鐵琴等文物。為進一步普及古琴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於2016年11月舉行「太古遺韻—中國古琴文化大展」。在此之後,吳寒先生與團隊在全國各地及多個國家開展多次系列巡迴展及更多豐富的古琴文化活動。
在雙年交匯之際,吳寒先生將攜經典琴書典籍《太古遺音》《五知齋琴譜》和多款古琴文創亮相新加坡,本次文化交流將會以名家音樂會、《太古遺音》專場講座、古琴雅集等多種方式呈現精彩。

故宮琴韻
吳寒: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執行主任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國家畫院和音琴社顧問、發起人

【音樂會】太古遺音,傳世經典。
時間:2019年1月21日晚
地點:新加坡大會堂
2019亞洲(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是2019年度亞洲樂壇的開年大戲!除已知的藝術節總決賽、個人音樂會、新加坡國際華人春節聯歡晚會、新加坡(本土)春節聯歡晚會之外,「太古遺音——古琴名家音樂會」無疑是所有觀眾驚奇中的驚奇,期盼中的期盼!本場音樂會集結了中國、新加坡古琴界的中堅力量,將古琴經典名曲悉數呈現給新加坡的觀眾,為中華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推波助瀾。


琴書之祖《太古遺音》
此《太古遺音》版本為明代萬曆年間刻本,原為王世襄珍藏,並鈐印「世襄所藏」一方,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史上第一本記載古琴制式並對斫制方法、彈琴指法、理論進行系統介紹的論著,為公認的琴書之祖,其珍貴程度不可言喻,極具閱讀與收藏價值。此書為我們研究和學習古琴知識提供了更為古老史料依據,其內容專業且系統全面,同時反映了古代琴人的精神世界與哲學高度,中國人自古講究人與世間萬物的融合與感應,作為文人心靈象徵的琴在此書當中,從製造工藝、琴式、撫琴手勢到曲意內涵等等方面,均能深刻體會到古人「托物言志」的審美取向和對它的深厚情感。為了最大化保持古籍原貌,以珍貴文物史料為依據,本著客觀地繼承古代琴學精髓,以方便當代琴學愛好者參閱與對照,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鼎力支持下,以影印形式再版《太古遺音》一書。

《五知齋琴譜》
在現存清代古琴典籍之中,《五知齋琴譜》以其註解內容的詳實,成為清代以來古琴文化的代表性文本之一,對琴學研究有著巨大的影響。該書保留了《太古遺音》中「上古琴論」、「五音統略」等內容,對「歷代聖賢名錄」、「歷代琴式」做了詳盡的記載,還特別對「指與弦合、弦與音合、音與意合」琴學審美心得等內容做了細述,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同時該書還對古代流傳較廣的古琴名曲進行了細緻的再加工,並對西方音樂體系進行了吸收與融合,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徵。
此書為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五知齋琴譜》(清乾隆二年(1736年)體仁閣刊本),按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分為八個部分,共計六冊。宣紙影印手工線裝再版,以供琴學愛好者研讀。
—— 吳寒


十大琴曲手繪青花瓷茶具

幽蘭操品茗杯

琴德祥雲禪定杯

太古遺音青瓷祥雲套杯

手繪花鳥木質書籤

琴棋書畫木質書籤

專利琴式木質鎮尺

專利琴式茶台

琴心吉祥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