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據新加坡教育部官網報道,新加坡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表現突出,數學、閱讀、科學和協作式問題解決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CPS)均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PISA
PISA即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是一種國際性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可強化對考生知識面、綜合分析、創新素養方面的考查。

參加評估測試的學生來自亞、歐、北美、南美、澳洲70個國家和地區,受試學生年齡為15歲。測試科目有: 數學、科學、閱讀,每3年舉行一次。
PISA · 新加坡

最新一輪測試中,新加坡位列第一。而在上一輪PISA測試中,新加坡學生已獲得數學第二名、閱讀和科學第三名的優異成績,本次評估排名的上升無疑表明新加坡學生不僅具備堅實的閱讀和計算基礎,並且能將所學知識與協作能力相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此外,超過80%的學生認為,通過團隊協作能夠得到比個人探索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在團隊協作中自身能力也會有一定的提高。

新加坡教育如何做到世界第一
新加坡只是一個在1965年獨立的亞洲小國,起步時一貧如洗,勞動力幾乎都是文盲,無一技之長。而且新加坡又以種族、宗教和語言的複雜多樣著稱。但是,如今的新加坡為什麼卻能在教育上一鳴驚人呢?
1 對教育的投入
受自然資源等方面限制,新加坡政府對於人力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長期以來一直把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源動力。在教育改革方面,新加坡教育興國的戰略選擇和巨大的教育投入毋庸多言。打造「智慧國」是新加坡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標,可以說新加坡在教育改革的歷程中,真正走出了一條創新與務實相結合的道路。

進入21世紀,新加坡教育更是把學生不同的自然稟賦、才能、興趣和特長看作重要的資源,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並且提供機會給他們進行充分展示。總之,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強大的教育決心,新加坡的教育水平是達不到今天的成就的。
2 教學先進
為了適應國家在不同階段教育發展的戰略定位,新加坡在教學上推出了一些舉足輕重的改革,緊緊抓住教學這一關鍵環節,直指核心——學生的學習。自2004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大會上演講,提出要對教育進行變革,做到「教師少教一點,讓學生多學一點」以來,新加坡在教學方面秉持和踐行的都是「少教多學」。

少教多學是呼籲教師讓學生真正沉浸到學習中,為他們的未來做準備,學習並非為了測試與考試,質量是少教多學的核心精神。要更少地依賴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重複的考試和缺乏個性的教學模式,而更強調從經歷中發現,強調個性化教學,學習終身受用的技能,通過創新而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塑造學生的性格。
3 教育分流
新加坡的小學分為基礎教育階段和定向教育階段,小四之前,所有學生都要接受基礎課程的教學,包括英語、華文和數學,其他課程包括了音樂、美術和手工等等。而在小四結束之後,學校會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流。依據學生水平,分別有特別課程班、快捷課程班、普通課程班。

4 重視道德教育
新加坡一向重視道德教育,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內容具體,注重實效。這也是新加坡社會穩定的原因所在。

5 教師培訓系統
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不僅得益於新加坡獨特的教育體系,也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學校教師在課堂內外為學生創設以交流協作為主的綜合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者好奇心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其中綜合學習情境包括以學科內容為主的內容實踐、課外活動、專題研習、學以致用計劃和終身學習計劃等。教師還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課堂辯論活動等。在此過程中,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親密夥伴,因此學校也一直與家長們保持著良好的溝通聯繫,一起為學生的成長發展保駕護航。
正如新加坡教育部副部長姜振偉所說:「新加坡早已意識到生活技能和價值觀對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而習得生活必備技能和樹立正確價值觀均得益於協作式解決問題能力的發掘,該能力甚至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的教師應大力支持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並為學生創造越來越多的課外協作機會。」
新加坡的教育一向注重「以人為本」
不論你是怎樣的你
在新加坡
你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編輯:科小文 |作者:橘子 |審核:李琦
本文系科文教育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