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種文化的聚集地
新加坡有很多華人,那華人又大多是什麼時候到達這片土地的呢,自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自那時起,新加坡成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後逐漸壯大。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占;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但也正是這樣造就了現在多元文化並存的新加坡。
第三天:小印度、甘榜格南蘇丹回教堂(馬來文化)哈芝巷(塗鴉)
這天下午要出發去民丹島,上午準備逛逛我們住的稱作小印度的區域,這裡因居住很多印度後裔而得名。

這裡的建築多是五顏六色的矮房子,跟澳門有些老街區有限類似,很適合拍照。




食1:大華餐室 (大華豬肉粿條)
就在我們住的大廈隔一條街的小區里隱藏著一家米其林一星,不記得是9點還是10點開門了,挺晚的,不要以為你來的時候沒有人就沾沾自喜,說不準取號牌早就排到老後面嘍。

我們來到時候老闆還沒開門,可是也等了將近半小時呢,還有,非常重要的是,要帶現金、現金、現金,而且是小額現金,新加坡很多商家都是不支持掃碼的。我們在國內換了一張大鈔1000元新幣,在這哪都花不出去,有的銀行還不接受遊客換錢,這裡要給大華銀行點個贊,因為它收留了我們的大額新幣。

粿條就是用米做成的面,大華餐室豬肉粿條分為乾麵和濕面兩種,一般的粿條配料只有配料肉臊和餃子,大華的粿條里配料很是豐富,除了內勝、扁魚、紫菜和冬菜等,還加入了豬肉片及豬肝、豬腰、豬肺等內臟,口感更是復合,所以被評為了米其林一星及全球50佳街頭美食。口味上,粿條是很井道的,但不難咬,配料里有適度的酸味(這酸味不大像醋),綜合各種配料的鮮,特別開胃。

他家的豬肉丸也是手打的,如果胃口好,可以點一份肉丸湯哦。

甘榜格南蘇丹回教堂,屬於馬來文化,定點開放禱告,不能順便進入,周圍有不少五顏六色值得拍照的地方,有一些當地的紀念品店及酒吧,可能是我們來的太早,很多店都沒有開門。


食2,:zamzam(雞肉餅、拉茶、咖喱)

中餐是在小印度的zamzam,這家店遊客不多,很多當地的印度居民來這裡,環境在新加坡來說已經算是很印度了,他家的特色是雞肉餅、拉茶、還有各式的咖喱,沒去過印度,無從評價正不正宗,但很多都是本土的印度食客,已經感受到了濃濃的印度味。咖喱微辣,雞肉餅熱的很好吃,拉茶類似奶茶,茶味較重,不算很甜。

除了今天主要逛得小印度區域,後來逛的加東地區就是娘惹文化區,也就是馬來文化。


還有就是牛車水---大中華美食區。



吃完中飯就出發去民丹島啦。
因為民丹島屬於印度尼西亞,但因為離新加坡大約只有1小時的船程,所以很多新加坡人會去那裡度假,對於我們這些外國遊客來說也是面簽的,只要持有新加坡簽證就能登島。
去民丹島需要到新加坡東北部的丹那美拉輪渡碼頭,到這個碼頭沒有直達的地鐵,可以地鐵轉專列公交或者打車,不過距離很遠,打車費用較高哦。
海天一色,浪漫花開,悠閒自在
第三天下午到第五天的上午都是在民丹島
戳下面
感受花園城市的清新與創意
第五天:濱海灣花園
回到新加坡已經是下午了,這次的酒店是在加東地區,娘惹文化區,所以酒店內到處是娘惹文化的飾品,酒店乾淨整潔,樓頂也有小型的頂層泳池,在酒店稍微休息了下,去周邊覓食了些娘惹風味的食物-金珠肉粽和328叻沙。
吃飽飽以後出發去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濱海灣花園可以說是新加坡的中心區域,就在金沙酒店旁邊,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從外面看是兩個比較現代的建築,裡面其實是兩個大型的室內花園—雲霧林和花穹,這個跟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理念相一致,裡面是把各種植物用特殊的設計形式進行展示。
花穹以鮮花為主。









雲霧林以植物為主。



至此,新加坡的所有景點真的都特別適合孩子,寓教於樂,讓孩子從小就在心中種下對自然和知識的敬畏和嚮往。
晚上這裡有音樂燈光秀,可以提前來占好位置,坐著躺著都可以呦,身在其中是一種別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