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弱勢學生缺課問題
新加坡跨部門小組「提升」社區試點項目 率先在三區解決弱勢學生缺課問題
為協助弱勢家庭孩童能定期上學,名為「提升」的跨部門工作小組推出為期三年的試點計劃,安排協調員負責整合學校和社區夥伴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援助,協助解決缺課問題。
去年每1000名小學生和中學生當中,分別有一名和大約八名學生,沒正當理由缺課至少60天。

在試點計劃下,超過300名住在兀蘭,牛車水和文禮一帶的弱勢中小學生,將獲得更多協助,緩解學生長期缺課的問題。校方將找出那些有缺課跡象的學生,將他們轉介到社會服務中心的提升工作小組協調員。
部分受訪學校透露,有缺課問題的學生往往在家中面對一定困難。例如需要曠課照顧弟弟妹妹,下課後也無法獲得家長適當的督導。試點計劃對這些學生將會有幫助。
試點計劃的內容包括為學生提供課業指導,讓他們有機會參與藝術和體育增廣活動,以及照顧到他們的社會情緒發展。
「提升」計劃
轉介給社區服務中心!
透過試點項目,學校一旦發現有學生常缺課,除了給予現有的校內支援,也會把有關學生和家庭轉介給社區服務中心的一名「提升」計劃市鎮級協調員(UPLIFT Town-Level Coordinator)。
這名協調員會按個別家庭的需求,介紹合適的社區援助計劃,讓弱勢家庭獲全方位援助,幫助缺課學生回返學校上課。

社區試點項目援助的學生,一部分相信將來自租賃組屋家庭。如果有需要,協調員也會轉介弱勢家庭和學生參加適合的社區援助計劃,如功課督導、增益課程,以及針對家長的育兒技巧學習坊等;其中可包括社區夥伴透過社區聯繫站(ComLink)開辦、以租賃組屋住戶為對象的活動或支援項目。
社區聯繫站是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於去年3月宣布的措施,作用是協調官方和社區資源,針對租賃組屋居民的需求規劃服務,目前已在惹蘭固哥(Jalan Kukoh)、景萬岸-菜市、文禮和馬西嶺推出。
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教育部第二部長英蘭妮宣布了「提升」社區試點項目的啟動。
英蘭妮說,許多援助弱勢學生的前線人員,如教師和社會服務工作者向「提升」小組反映,不同援助計劃須更好地協調,「提升」計劃協調員今後會扮演這個角色,協調學府和社區夥伴的資源,更好地支援有需要的學生和家庭。
英蘭妮也說,率先以這三個市鎮為試點,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設有社區聯繫站,服務租賃組屋住戶。
她指出,「提升」小組要援助的學生,不少來自租賃組屋。由於社區聯繫站綜合了各援助項目,再加上「提升」計劃協調員為有需要的家庭進行轉介,教育部可更好地向這些家庭伸出援手。
馬西嶺小學校長徐純慧受訪時說,有缺課問題的學生一般有複雜家庭問題,或缺乏成人監督,學校透過各項活動、校內學生託管中心,以及同社區夥伴合作,為這些學生和家長提供援助。
「提升」社區試點項目啟動後,相信會加強學校現有的援助計劃。「對於社區有哪些最新的援助資源,校方未必最清楚,我們期待同『提升』計劃協調員合作,了解有哪些計劃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庭。」
面對曠課之苦的不僅僅局限於弱勢學生,無論是中學抑或大學生,均常見出現遲到或曠課。
新加坡小一學生清晨5時許就要起床準備上學,下午2時許才能回家吃午飯。因為隔天要早起,所以晚上9時左右就要上床睡覺。許多父母甚至都覺得孩子上學後,影響了家庭維繫親情的時間。
有家長也反映到:
小學生清晨五六時就起床,吃了早餐搭車上學,7時15分集合參加升旗禮後開始上課,10時左右有半個小時休息時間可以去食堂吃點食物,然後繼續上課到中午12時左右,有五到10分鐘時間吃一些水果餅乾,之後一直到下午1時至1時30分才放學。
他們搭至少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車回家,到家已是2時30分左右才能吃午餐。休息一下就要做功課,不到三個半小時又是晚餐時間。
許多低年級的學生在下午1時30分放學,搭車回家己是2時30分左右,很多孩子都已疲倦,還要打起精神做功課和溫習。雖然目前低年級學生已無須考試,可是還有聽寫和臨時測驗。等到父母在晚上7時左右下班回到家,孩子都已無精打采,沒有優質的親子時間。
曠課、遲到
錯的是時間表!
最新研究卻顯示,曠課、遲到的錯未必全在學生,而是時間表。
「已有不少國家的學校延遲開課時間,遷就年輕人獨特的生理時鐘!」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一份聯合研究報告指,逾6成大學生的上課時間與個人作息發生衝突,例如夜貓子常被迫出席早上課堂。
「大學課程時間表若不符合學生生理時鐘,後果堪憂,研究指會打擊教學成效、課堂出席率,更增加學生肥胖等風險。」

年輕人傾向熬夜,皆因人體內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據生物學家Mary A. Carskadon,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睡眠周期可推遲達2小時,即使晚上11時都未必能夠睡著。
「早上8時以後才開始上課,在國外已有先例。」
案例
新加坡名校南洋女中開始將上課時間延遲45分鐘至8時15分,發現學生平均可多睡20分鐘,上課時較少瞌著,精力更充沛;
美國科羅拉多Poudre校區亦延遲開課時間至8時半至9時。
延遲上課固然看似理想,但背後仍需注意數項問題。
英國在2015年亦延遲開課時間,但同時延遲放學時間。
實際上,遲開課未必代表遲放學,例如南洋女中在語言及數學等科目減少約15分鐘,早會改至每2周1次,可以做到放學時間不變,不影響學生課餘活動。
實際上,關於刪減課時的辯論存在已久,《芝加哥論壇報》曾舉證指出較長課時其實無助提升學習能力。
年輕人遲睡遲醒,作為長輩的教師卻剛好相反,若課程時間遷就學生生理時鐘,會否反而對教師不公?

南洋女中的經驗同樣較值得借鑑,教師跟隨時間表改變自己的工作順序,善用早上未開課前的時間,處理非教學的文書工作等雜務。
案例
英國:全日制中學陸續將開課時間延至早上8時半至9時,放學時間一般在3時半左右。政府在2015年建議學校增加課時一小時,延至4時多放學,令學生可以參與更多課外活動。
中國:北京市教委在2014年公布《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中小學不得早過8時安排教學活動,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