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新加坡是否要「趕走」外國人、EP設配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新加坡領導人以及其他主要角度的對於這個問題的考慮:
反對黨:EP應設配額
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秘書長鄭德源,在國會敦促政府加緊保障本土勞動力核心,除了倡議嚴懲履涉不公聘僱的僱主,他也認為應設立就業准證(EP)限制配額。
他認為人力部宣布調高S准證和就業准證(EP)薪金門檻,還是「棋差一著」, 那些外籍高管會「很樂意支付同鄉更高薪資」,或擴大同鄉的工作範圍,以將高薪金合理化。
鄭德源建議政府為就業准證設下限額,分成兩個層次,即薪資較優渥的高熟練專才,以及中等收入的熟練執行人員。僱主還是能招攬那些有助提升本地技術的外籍人才。
楊莉明:非常不明智!
人力部長楊莉明表示,為就業准證設定配額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她先給出了一組數據,表示過去的5年里,EP和SP其實已經大幅度減少,而在2014年-2019年,新加坡擔任白領工作的本地人年均增加3萬5000名。
與此同時,新加坡本地的企業本地每聘請多一名EP或SP外籍員工,就需要保障有4名新加坡本地員工被招聘到PMET(professionals, managers, executives and technicians)崗位上。
憑就業准證來到本地工作的外國專業人士,人數相對的少,而我們比較重視的是這些外國人的素質。例如,他們可能擁有特殊的技能,能夠幫助企業公司開拓新領域,日後也可把技能轉移給新加坡人。因此,政府通過調整薪金門檻來確保公司聘請到的是有才之士。
如果這些外籍員工的專長和經驗無法達到薪金門檻,他們就無法憑就業准證來到我國打工,而只能獲得 S 准證。如果公司的S准證配額已經用滿,這些外籍員工就無法到本地工作或續約。
李顯龍:別發出錯誤信號,毀了新加坡前程
李顯龍表示,必須注意市場情況,以適當的步伐作調整收緊就業准證標準,來讓更多可以勝任PMET職位的國人就職。但需要注意的是, 新加坡不能向外界發出不歡迎外國人的錯誤信號 ,那對新加坡未來的發展會是個災難。
「關鍵問題是控制質量,並確保我們引進的人員是可以為新加坡做出貢獻的。 外國勞動力是補充本地勞動市場,而不是取代本地員工的 」。
哈莉瑪:本地人利益第一,但不宜固步自封
其實,早在新政府宣誓就職的國會演講中,哈莉瑪總統就工作準證持有人是否搶占了本地人飯碗這一話題,表達了觀點:政府的政策一直都是首要考慮本地人利益的,但也希望本地人能從大局來理解,新加坡要持續高速發展,是完全離不開外來優秀人才的加盟與貢獻的。
本地僱主:本地人能勝任外國人職缺嗎?
新加坡目前擁有 142萬外國勞動力 ,占全國570萬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除了持有就業證或S-Pass的近 40萬外國專業人員外,幾乎所有其他專業人員都是低工資、低技能職位的工作許可證持有者。
但是疫情之下,空缺的眾多外勞崗位,大多在建築業、服務業等,本地僱主表示,僱傭新加坡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願意承擔這些行業所需的長時間、低工資和周末輪班。同時2500至3000新幣的月薪,也不足以打動本地人來應聘就職。
對此,不少專家、評論員卻有擔憂,認為大幅度減少外國勞動力,或會出現青黃不接跡象。如果空缺的職位,新加坡本地人可以勝任,OK,沒問題,皆大歡喜,不但解決部分國人的生計問題,也讓僱主節省了人頭費開支。 但如果空出來的職位,新加坡白領的技術和能力,無法勝任,這或許將成為僱主新的問題。要麼,提高外籍員工的薪資來保住他們的准證,以繼續為公司服務。要麼, 就可能會通過外包項目這一途徑來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