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當過六年消防官。圖為作者在1997年左右的一次展會上向時任副總理的李顯龍介紹消防車上的連網指揮與控制系統。)
母親這麼一走,我留下很多缺憾,最大的就是她終究沒能見到未來的孫女。唯一的安慰就是母親走得輕鬆,沒有痛苦。
辦喪事的那幾天,宗教執事讓妻子在便便大腹上系條紅繩,上面掛把鑰匙。說出殯後回家要把鑰匙高高掛起;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取下鑰匙扔掉。我問什麼講究,他說是為了不要讓逝者投胎當你後人。
我倒是想,若真有此事,讓我今生能以養育女兒來報母恩,那才叫幸事。
我們兄妹三人從小不叫爸爸媽媽,而是跟著大排行喊二叔二嬸。入殮當晚我守夜,在棺木邊看著母親遺容,輕輕叫了聲我懂事以來的第一聲「媽媽」,淚水不住流下。
母親走了兩年了,女兒也一歲半了。我今天站在這雙落厝里,懷著朝聖的一顆虔誠心,感恩祖上的勞苦艱辛,也告誡自己養育下一代的重任。
今世承平,遠非當年祖輩被迫離鄉背井之窘迫,朝不保夕。今天不愁吃穿,養已經不成問題了,但育恐怕只有更為不易。正因為物質條件好,容易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迷失自我,所以更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修身養性。
是的,雙落厝,我回來了。
我還會帶女兒回來,跟她說阿嬤的人生故事。

(作者2015、2017兩次帶女兒回返金門。這張照片攝於2017年12月,女兒在金門海邊眺望中國大陸。)
(文:許振義 原載於第41期《錫山》,2014年6月出版 )
「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
——新加坡金門會館文教部主辦
專題講座與新書《冷戰金門》發布會
主講者江柏煒教授。

日期:4 月 10 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 7:30 - 9:30
地點:金門會館禮堂,72 Keng Lee Road
詢問電話:62994779
位於台灣海峽西側、廈門島以東的金門島,是 20 世紀中葉以來海峽兩岸冷戰的 前線島嶼之一。這個歷史上的僑鄉,在 1949 年之後面臨戰爭的威脅、軍事化的社會動員及政治經濟的變遷,尤其 1954 到 1958 年兩次台灣海峽危機中,金門(Quemoy)廣受國際輿論矚目。長達43 年,金門一直處於戰地狀態,直到 1992 年才停止。今日的金門是台海兩岸的和平之島,2001 年之後的兩岸小三通政策下的定期航班及其人員來往、旅遊,在在說明金門在後冷戰時期的轉型。
江柏煒著《冷戰金門》一書,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以世界史的視野理解金門在冷戰歷史與 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角色,一為從地域史的角度,了解金門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及 其因應之道。前者通過美國國家檔案所解密的冷戰檔桉之解讀,後者以田野調查及口述歷史還原了戰地生活面貌。
江柏煒教授曾任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所長、建築學系主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為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主任。長期投入金門文化遺產研究、 新馬華人社會、冷戰歷史研究等領域。
入場免費,歡迎出席!
新加坡眼,帶你看新加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kanxinjia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