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当过六年消防官。图为作者在1997年左右的一次展会上向时任副总理的李显龙介绍消防车上的连网指挥与控制系统。)
母亲这么一走,我留下很多缺憾,最大的就是她终究没能见到未来的孙女。唯一的安慰就是母亲走得轻松,没有痛苦。
办丧事的那几天,宗教执事让妻子在便便大腹上系条红绳,上面挂把钥匙。说出殡后回家要把钥匙高高挂起;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取下钥匙扔掉。我问什么讲究,他说是为了不要让逝者投胎当你后人。
我倒是想,若真有此事,让我今生能以养育女儿来报母恩,那才叫幸事。
我们兄妹三人从小不叫爸爸妈妈,而是跟着大排行喊二叔二婶。入殓当晚我守夜,在棺木边看着母亲遗容,轻轻叫了声我懂事以来的第一声“妈妈”,泪水不住流下。
母亲走了两年了,女儿也一岁半了。我今天站在这双落厝里,怀着朝圣的一颗虔诚心,感恩祖上的劳苦艰辛,也告诫自己养育下一代的重任。
今世承平,远非当年祖辈被迫离乡背井之窘迫,朝不保夕。今天不愁吃穿,养已经不成问题了,但育恐怕只有更为不易。正因为物质条件好,容易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迷失自我,所以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修身养性。
是的,双落厝,我回来了。
我还会带女儿回来,跟她说阿嬷的人生故事。

(作者2015、2017两次带女儿回返金门。这张照片摄于2017年12月,女儿在金门海边眺望中国大陆。)
(文:许振义 原载于第41期《锡山》,2014年6月出版 )
“冷战金门:世界史与地域史的交织”
——新加坡金门会馆文教部主办
专题讲座与新书《冷战金门》发布会
主讲者江柏炜教授。

日期:4 月 10 日(星期二)
时间:晚上 7:30 - 9:30
地点:金门会馆礼堂,72 Keng Lee Road
询问电话:62994779
位于台湾海峡西侧、厦门岛以东的金门岛,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海峡两岸冷战的 前线岛屿之一。这个历史上的侨乡,在 1949 年之后面临战争的威胁、军事化的社会动员及政治经济的变迁,尤其 1954 到 1958 年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中,金门(Quemoy)广受国际舆论瞩目。长达43 年,金门一直处于战地状态,直到 1992 年才停止。今日的金门是台海两岸的和平之岛,2001 年之后的两岸小三通政策下的定期航班及其人员来往、旅游,在在说明金门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江柏炜著《冷战金门》一书,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以世界史的视野理解金门在冷战历史与 国际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一为从地域史的角度,了解金门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 其因应之道。前者通过美国国家档案所解密的冷战档桉之解读,后者以田野调查及口述历史还原了战地生活面貌。
江柏炜教授曾任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所长、建筑学系主任、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主任。长期投入金门文化遗产研究、 新马华人社会、冷战历史研究等领域。
入场免费,欢迎出席!
新加坡眼,带你看新加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kanxinjia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