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社會,也是東南亞唯一華族占大多數的國家。(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關註上周國會辯論的蟻粉,可能在一眾關鍵詞中,注意到「外國勢力」、」干預內政「等詞彙。
在大國博弈中,新加坡這麼一個豆點大的地方,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外國勢力影響。借外長維文的話來說:
世界正進入超級大國競爭、全球經濟受干擾、氣候變化陰影籠罩的時期,新加坡人在應對這些挑戰時,必須同時腳踏實地和沉著自信,既不低估外部危險,也不驚慌失措。
腳踏實地而沉著自信,這份底氣該從到哪裡尋找?或許歷史能給我們答案。

王賡武教授。(政策研究所提供)
新加坡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在3月8日的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納丹系列講座中,談及了東南亞當地的國家文化如何與當今世上的四種現存文明(包括基督教歐洲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回教文明)共處,也免不了談到新加坡這個華族占大多數的國家該如何應對中國在本區域的影響力:
「新加坡堅決認為,新加坡公民無論出生地,都只應該響應文明相關且無國界的號召,而不是民族主義的號召。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新加坡在應對中國的影響力時,應該區分出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 新加坡的現代文化,意味著其領袖必須竭盡所能將國家文化和中華文明清楚區分開來......新加坡如果成功做到這點,其成果將能避免各方之間的許多誤會。新加坡最重要的貢獻,是確保新加坡華人的行為,是整個東協能夠理解和接受的。這也會展示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能如何與不同的現存文明共處。」
王賡武講述東協歷史時,也解釋了東協各國如何通過各自的人民,維繫自身與世界四大文明的聯繫。

農曆新年期間,以中英文註解的運程看板也吸引異族同胞駐足圍觀,充分展現新加坡獨有的多元種族風貌。(聯合早報)
說到新加坡,中國如果通過民族關係號召新加坡人支持其實現理想,新加坡人會如何反應?
王賡武坦承,他和許多人一樣擔憂這個問題,因為這肯定會影響東協其他成員國。
所有東協國家也會仔細觀察新加坡的反應,因為大多數人口必須針對這個矛盾做出一致回應的國家,也只有新加坡一個。
「如果新加坡能......展現出其回應與東南亞和其他文明交涉的經歷一致,就應該可以讓本區域在應對自身與其他文明的聯繫時,更有信心。」
「如果本區域能以一個團結的東協的身份與現存文明共處,那可能會對我們這個多文明、並且尋求和平的世界有幫助,避免我們退化成相互交戰的民族主義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