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台早前報道,參與酒吧試點計劃的其中一家業者這個月底將退出市場。警方數據顯示,可提供現場表演的公共娛樂執照持有者銳減,去年有678個,是冠病疫情前的一半。而過去十個月,超過120家夜間娛樂場所向市區重建局申請轉換用途。
原本在全島有八間分行的這家家庭式卡拉OK連鎖店,將四間轉型為餐飲店,但生意僅達疫情前一成。業者今年1月投入8萬元將兩間分行打造成錄音室。
家庭式卡拉OK連鎖店負責人潘綱說:「就是不允許我們做餐飲這個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人數的限制,目前是三個人。對這個錄音室的這個其實抱著蠻大的希望的,問題就是說要投資很多設備。」
政府前年11月到去年5月,協助超過400家夜間娛樂場所轉型成餐飲店。
新加坡夜生活娛樂總商會副會長納森表示:「我們相信在這400個當中,可能有最多100個仍在轉型計劃下運作,其他300個全都關了。」
位於芽籠的這家酒吧前年12月轉型為餐飲店。業者說他們不只面對來自一般餐廳的競爭壓力,最大的挑戰還是財務難題。
酒吧在13巷創辦人李勇勝表示:「我們有需要處理的銀行貸款。我們目前有所部署還能維持財務狀況,但那無法持久。我們需要的是更長的營業時間,好讓我們可以開店更久和有更多業績。」
去年7月因暴發KTV感染群,在疫情期間轉型為餐飲店的夜間娛樂場所,需獲當局的有條件批准才能恢復營業。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和貿工部聯合答覆本台詢問時指出,這些業者必須繼續遵守所需的額外安全管理措施,否則執照可被吊銷和得立即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