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園學校與英華自主學校1月底開始試行為期一年的包容課室計劃。這項計劃採取「友伴制」,每一名恩園特需學生配對三至四名英華學生。無論是休息時間到食堂用餐,或進行小組討論,恩園學生都能在互助友善的環境中,將所學的社交和溝通技巧,應用在實際生活。
恩園學校學生哈菲茲(17歲)與數名同學從今年1月底開始,每周兩天暫時換下淺藍色校服上衣,穿上一般的白襯衫和系上深藍領帶,再搭配平時的深藍色校褲,來到英華學校(自主)上課。
穿著上,恩園學校(Grace Orchard School)學生與藍白校服的英華自主學生幾乎沒有差異。過去六周的頻密互動與交流,讓這群恩園男生與英華自主學生迅速熟絡起來,打成一片。

錄取七歲至18歲輕微智障和自閉學生的恩園學校,與英華自主學校1月底開始試行一項為期一年的包容課室計劃。
這項合作由英華自主學校倡議。參與的有七名恩園高年級學生,以及英華自主直通車課程一個中四班級的33名學生。
恩園學生每周一和周四到杜佛路英華校園,與英華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以及一部分的生活輔導(Pastoral Care)課程。兩組學生也一起策劃「德育在於行動」(Values in Action)學習項目。
這項計劃採取「友伴制」(buddy system),每一名恩園學生配對三四名英華學生。無論是休息時間到食堂用餐,或進行小組討論,恩園學生都能在互助友善的環境中,將所學的社交和溝通技巧,應用在實際生活。
英華學校(自主)校長許上羽說,特需學生是英華學校向來關心的群體。英華學校是為不同背景的學生而設,但他坦言,在一些人眼中,英華學生不少來自相似背景。多年來,英華自主與學校理事會探討如何擴大機會,讓特需學生到學校來交流。
「去年,我們商議後,決定邀請恩園學生來到英華自主,在可行的情況之下與我們的學生一起上課,以及進行各項活動。這個做法與我們秉持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們希望開放校園,讓我們的學生可向其他學生學習。」
至少兩名恩園教師每次會陪同學生到英華校園,從旁引導與輔助。校方安排一間課室,讓恩園師生在沒有和英華學生一起上課時,可以進行平時的學習項目。至於其他日子,恩園學生回校上課,或到職場實習。
恩園學校校長關慧倩說,學生平時較少機會與他人進行實際交流與接觸。多年來恩園與多所主流學校合作,多數是單次或季度活動。這些活動對恩園學生很有益,他們從中也認識其他學生,但未必能與同輩建立深厚的友誼。
「這次與英華自主深入合作,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學生有機會與同輩建立聯繫。這也是學生鍛鍊社交技巧的絕佳機會。平時在課室進行角色扮演,只能模擬到一定程度。來到英華自主,學生學習某項溝通技能,可以現學現用。回到課室後,教師引導他們做學習反思,鞏固所學知識,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相對於恩園在西海岸路的臨時校舍,英華自主校園設施較齊全完善,恩園學生對能使用圖書館和運動草場等設施感到雀躍。負責這個項目的恩園教師蘇佩萍觀察到,學生有機會體驗更多元的活動,以及與較大的群組互動,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都有所提高,尤其在體育方面。
回憶當初來到陌生環境,恩園學生哈菲茲(Noor Haafiz Bin Safoni)坦言有點緊張和靦腆。「我問自己,要不要和他們(英華學生)交朋友?我覺得他們都很友善,就告訴自己:好吧!」
哈菲茲如今和新朋友相處得自在,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體育雖不是他最喜愛的科目,但如今有更多同輩打氣和支持,他鞭策自己,要爭取更好的體能表現。「我立下目標,要一次過完成五個立臥撐跳(burpee)。」
多個學生團體自發要求與特需學生互動
英華自主學校雖只安排一個中四班級參與試驗計劃,但許多學生也受啟發,自發要求與恩園學生交流互動。
兩校從去年開始策劃這項合作。恩園學生去年10月初次到訪英華自主校園,參與英華學生為他們準備的遊戲活動。今年1月初,恩園學校心理醫生主持兩輪工作坊,向英華學生講解與特需學生溝通的技巧。
英華校長:試驗計劃加強學生同理心
對於讓恩園學生換上白襯衫和深藍領帶,穿著與英華學生校服相似,恩園學校校長關慧倩說,除了要讓兩校學生更好地融合,這項安排也是為淡化標籤效應,鼓勵學生以真誠心態去了解彼此。
英華學校(自主)校長許上羽認為,試驗計劃對學生加強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發揮了深遠的作用。當校方早前向全校宣布,恩園學生每周兩次到校園來之後,多個學生團體便自發提出不同建議,希望也能與恩園學生互動。
例如,英華自主機器人學會成員決定貢獻技能,到恩園學校引導一組學生參加一個專為特需學生舉辦的編程奧林匹克比賽。此外,英華圖書館學會學生則主動編寫一套歸類書籍的手冊,讓接受職業訓練的恩園學生參考。還有一組學生甚至沒有通過英華,直接聯繫恩園學校,要求到恩園去當義工。
許上羽說:「這件事告訴我,只要提供空間讓學生一起從事有意義的項目,即使沒有校方主導,學生也必定會盡一己之力。」
英華自主學生張晟朗(16歲)認為,與恩園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以及在休息時間用餐,是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
「起初我們彼此陌生,但開始跑步或一起吃東西時,大家談天說地,生疏感就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