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內容
(1)強調科學探究活動。《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為使小學生能夠有意義學習,讓他們親自經歷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學生確確實實地探索和發現知識,這些都在他們的環境中或者實驗室中。然後這些知識必須有效的融為一體,並且把新概念與原有的概念體系相聯繫。」

科學探究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過程,任何一種有效的教育都必須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科學探究讓學生親自體驗尋找答案的過程,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加強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有以下幾個優點:
首先,探究活動能夠激發、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保護學生好奇心。其次,探究活動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同時探究的過程能使學生深化理解,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再次,探究活動能鍛鍊學生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探究活動中,加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合作、協調能力,提高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
最後,探究過程中難免有失敗和挫折,藉此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使其能夠正確的對待成功和失敗。

(2)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統一性。《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最基本的目標是使小學生能意識到,看似不同的話題之間的聯繫,因此允許科學的想法的最終整合。」科學課程的五大主題是:多樣性、周期性、系統性、能量、相互作用。所涉及的知識有:生物(生命)知識、物質(物理)知識、地球宇宙知識。

(3)運用螺旋上升的方法途徑。《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程綱要的另外一個特徵是螺旋上升的方法。它的特徵是在不同水平和逐漸增加的深度上重新學習概念和技巧。螺旋上升的方法使對科學概念、技能的學習與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因此,它幫助小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對概念已有的理解,並且使掌握技能變得容易。」
《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評價
(1)評價模式多樣化,包括:筆試、實踐工作、完成作業、多媒體的展現、做模型、討論會、戲劇、創造性地作業等。前兩項比較容易量化,評價起來相對容易。但是《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儘管前兩種方法經常用於正式的評價,例如,持續的和學期性的評價。但其他可選的模式也應該考慮用於正式評價中,因為他們在評價小學生創造力和思考力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評價內容側重於理解、推理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如要求小學五年級學生「知道地球和月亮存在規律性的運動。運用模型展示月亮圍繞地球轉動,並把月相與這個運動聯繫」,學生們應能理解和應用概念,但不用記住定義。
(3)評價目標有彈性。不同水平(年級)的學生對同一問題的掌握程度要求不一樣。
(4)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從評價結果中,老師做出明智的決定,怎樣去加強學生的學習或者改進他/她的教學方法。」

另外,該課程標準還強調科學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認為學習科學的方法是建立在學生能夠聯繫他們的日常經歷和在平常觀察現象的基礎之上的,讓學生把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相聯繫。並且要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以正確態度對待科學,克服負面影響,積極保護生態、環境、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