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主流是政府教育體系,私立教育是作為主流教育的必要補充。以下所描述的是政府教育體系。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分為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中學後/大學前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等階段。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中學後教育,有學術型和職業技能型兩大類型。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階段為非義務教育,一部分為政府幼兒園,較多私立幼兒園非常普遍。
•新加坡是高度國際化社會,多元文化教育在學前教育已有體現。幼兒教師通過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以其積極的態度,形成教室的多元文化。這些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構成的私立幼兒園,多位於政府所建組屋的一樓。
•新加坡政府注重發展與完善更廣泛的幼兒園課程行業質量,並建立與兒童年齡相適應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

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六年的小學教育分為兩個階段:一至四年級為基礎教育;五至六年級為方向教育。
•三年級學習科學,四年級末開始學業水平考試,考試科目主要有母語(華文/馬來文/泰米爾文)、英文、科學、數學等。
•分流考試後,五六年級根據學生能力被分為不同語言源流渠道。
•小六會考試卷是由教育部統一命題的小學離校考試(PSLE),所有學生必須參加。政府在加強小學課程管理的同時,還注重幫助學生髮現自己在藝術、音樂、體育等領域的興趣和特長,並將突破點放在戶外教育,培養學生的堅韌性。

中學教育
中學教育階段。根據小六離校考試成績,分為四年的快捷班和五年的普通班兩種類型。
•高分者可以讀快捷班,四年後參加新加坡劍橋『O』水準考試,在就讀過程中,如果成績退步,可以進入普通班。
•普通班讀五年,第四年參加教育部的『N』水準(初級水準)考試,成績優秀者可以參加新加坡劍橋『O』水準考試。中學的四年或五年學習年限由學業水平的測量來決定。

中學後/大學前教育
中學後/大學前教育階段。中學後教育包括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s,相當於大學預備班)、理工學院(Polytechnics)及工藝教育學院(ITE)。
•讀完中學,通過『0』水準考試的成績優秀者就讀初級學院,也可以選理工學院。讀完初級學院上不了大學的,可以讀理工學院,只讀2年。
•中學後的學術型(academic)教育由初級學院和高級中學提供。
•職業技能型(technical)教育由大學中的培訓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和工藝學院提供。
•中學後,教育成績一般的學生讀三年制的理工學院,即比較實用的大專課程,畢業後獲得理工學院文憑(Polytechnic diploma)。成績較差的學生讀工藝教育學院。工藝教育學院為中學畢業生及成人提供知識和技能,為新加坡工業發展培養訓練有素的工人。
•新加坡國小人少,公民或永久居民年滿18周歲後必須服兵役,學校開學時間固定,利於安排服兵役時間。

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階段。新加坡政府大學有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科技設計大學(SUTD)、新加坡理工大學(SIT)、新躍社科大學(SUSS)。
•進入新加坡大學一般要在讀完初級學院後參加『A』水準考試。
•通常,本科三年拿到大學文憑(含普通學位),成績優秀的學生,可再讀一年榮譽班並獲榮譽學位。
•新加坡學生讀大學的比例並不高,新加坡政府並不熱心於普及民眾的大學教育。
•社會對高學歷人才卻比較看重,國外優秀學生在新加坡大學可享受助學金,畢業後如在新加坡工作會有底薪保證,但有一定的服務期。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階段。碩士一年制,普通學位者即可申報。
•全日制攻讀博士學位需三年,本科畢業直博或在職讀博可適當延長年限,但不得超過八年。
•研究生教育作為新加坡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是新加坡教育的一面旗幟,新加坡政府對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投入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很高,新加坡的很多經費用來資助國際學生在新加坡的求學,特別是研究生階段,這對於提高新加坡大學的學術水平起到很大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