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創業准證背後的秘密

2020年03月13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憑藉其清廉的政府,親商的環境,優質的教育和良好的治安,一直是很多商業人士青睞的移民目的地之一。

在世界銀行發表的商業便利指數榜上從2007到2016新加坡連續十年排名第一,最近三年才落後於紐西蘭降至第二,其他衡量經濟自由度的指數(包括經濟自由度指數和世界經濟自由度)也基本排在香港之後長期名列第二。因此很多有的商業人士也在新加坡設立公司開展業務,並以此為途徑辦理居留移民,可謂一舉兩得。

而新加坡也對於外資一向歡迎,引進一定數量的移民也是其長期政策。新加坡有兩個通過投資辦移民的方法:全球投資者計劃和創業准證。前者要求非常嚴苛,先不說它昂貴程度目前排全球第三,其資格審核的難度很可能是全球第一。

大多數商業人士選擇的其實是後者:創業准證。

這個准證的持有者可以長期居住在新加坡經營自己的創業項目, 並為配偶和子女申請家屬准證,子女也能不需要參加針對外國學生的入學考試就讀新加坡政府學校,持有準證一段時間後就能夠申請永久居民。這裡要明確說明,全球投資者計劃是個移民計劃,而創業准證在政府眼中並不是移民計劃,但商業人士可以通過這個途徑達到移民的目的。那這個創業准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的申請標準是什麼?它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

創業准證 Entrepreneurial Pass (Entrepass),顧名思義就是給在新加坡創業的外國企業家發的長期居留證。其難點不是投資額,而是對投資內容的要求。新加坡2018年的新增外資達到了780億美元,對於這個500多萬人口的城市國家來說,它並不缺乏外資,政府也心中的隱憂是新加坡是否能在將來幾十年內保持競爭力,而其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科技創新。2014年,政府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目標,把通過科技提升生產力,它的政策, 包括創業准證的審核,也不可避免的向著高增值的科技產業傾斜。

那麼到底創業准證的要求具體是什麼樣的?簡單的說有三類:

創業者

獲得政府投資公司或政府認可的風投公司投資的項目

獲得政府認可的孵化器下的項目

有被政府認可的創業履歷

創新者

擁有被認可的智慧財產權並把產權應用在項目中

科技發展局,高校或私人研發機構合作項目

業界專家

投資者

大型高增長企業的發起者

在大型企業資深高管

如果達到這些標準之一,附上相關材料包括個人履歷和商業計劃書就可以申請創業准證。這些要求雖然不如全球投資者計劃的資格審核那麼嚴格,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難以達到的,如果個人條件跟要求相差很遠但卻被人告知可以做創業准證,那可能是遇到了...

解釋完之後可能問題就來了,很多上述標準有很大主觀性,比如說什麼樣的人才算的上業界專家?是否有比如擁有N個專利或者N篇科研雜誌論文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政策的細節並不屬於公眾信息,所有的要求並沒有明確公開客觀的標準,而且會經常變化。所以與其被具體政策變化牽著鼻子走,不如理解政府的動機,預判政策發展方向,有的放矢。

當然創業准證申請到了,也不是萬事大吉。一年後也需要再次審核更新,倒時候對企業運營也有一定的要求,這個主要是檢驗公司是否真實運作,防止政策被濫用。以後每隔兩年准證需要更新一次,每次對公司運營要求遞增,不一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