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漿飯(nasi lemak),馬來西亞人普遍認為,它是國菜。
到馬來西亞旅行,找當地人推薦最有標誌性的美食,多半會得到椰漿飯這個答案。椰漿飯的做法五花八門,但都用椰奶和香蘭葉蒸煮米飯,輔以辣椒醬、油炸花生、江魚仔干、炸雞、煮熟並切成兩半的雞蛋等配菜。米飯用油紙或香蕉葉緊緊包裹成三角形或菱形,有些像中國的粽子。

馬來西亞傳統上的椰漿飯,用香蕉葉包裹。圖 / wikipedia
沒錯,椰漿飯它就是這麼普通,普通到每個馬來西亞人都吃過,並且這個味道,已經深深地烙印到馬來西亞人的記憶里。就像四川每個家庭都會做的回鍋肉,椰漿飯也是馬來西亞每個母親都會的一道菜,而且通過自己的發揮,形成了不同的風味。
由於椰漿飯很簡單,味道也很獨特,人們通常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食用它。早中晚三餐自不必說,也有人聲稱,它是宿醉的良方。
馬來西亞是一個美食豐富的國家,但在馬來西亞人心中,椰漿飯的地位超過了名氣同樣非常大的叻沙、咖喱,除了它好吃方便,家家都會,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這是一道「跨族群」的國民美食。

椰漿飯配炸雞和雞蛋。圖 / wikipedia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過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在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各民族也都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但椰漿飯打破了這些邊界,它使馬來西亞各民族人群更加團結,椰漿飯已經成為各民族間共同的一部分。
前不久,馬來西亞發起了一項網上聯合署名行動,集結了百萬個簽名支持者,打算將椰漿飯正式列為馬來西亞的國菜。許多人留言稱:「為馬來西亞擁有這樣美味可口且文化底蘊深厚的國菜而驕傲。」
對此,新加坡人不高興了。因為一直以來,新加坡人認為,椰漿飯是屬於他們國家的一道菜。

新加坡的椰漿飯,配以雞排,辣椒,花生、雞蛋和Otak-otak。圖 / wikipedia
歷史上,1963年至1965年,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由於地理位置相鄰,兩國在文化上有許多交融,椰漿飯在新加坡同樣發展成為街頭小吃的景點,並且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和擁護。
注意,是擁護。也就是說,新加坡人覺得,椰漿飯是屬於新加坡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兩國常常因為爭奪食物而吵架。
2017年,為紀念新加坡國慶日,麥當勞新加坡推出Nasi Lemak漢堡,在椰子味的雞大腿肉餅、煎蛋、焦糖洋蔥和黃瓜片上,放上Sambal醬,再把它們夾在兩片圓形麵包之間,算是對椰漿飯的改良。
馬來西亞怎麼能忍?很快,馬來西亞漢堡聯合myBurgerLab推出Nasi Lemak Ayam Rendang漢堡,用來紀念馬來西亞的獨立日。還發推特對新加坡隔空喊話:「親愛的新加坡,不錯的嘗試,但是......」
2018年,新加坡小販文化提交申遺,其中包括椰漿飯、叻沙、咖喱,引起了馬來西亞的強烈不滿。有網友指責:「還以為新加坡人只是搶走了我們的食物,沒想到他們得寸進尺,把小販文化也當成了自己的特色,簡直比韓國還流氓......」
兩國之間這樣的爭吵,每年都在發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食物這種東西,真的很難追根溯源,尤其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樣,曾經同屬一家的國家。

椰漿飯配鳳尾魚,花生,煮雞蛋,咖喱羊肉,黃瓜和三寶。圖 / wikipedia
關於椰漿飯的來歷,馬來西亞人自己也說不清楚。最早對椰漿飯的記載,是一個英國學者1909年撰寫的《馬來人生活狀況》,裡面詳細介紹了馬來人如何用椰奶煮飯,如何食用不同的調味品。
誰都不知道椰漿飯在馬來西亞存在了多久,只知道,這道菜的歷史悠久得,馬來西亞人自己都不記得了,在前幾代人的記憶中,椰漿飯一直存在,並且會繼續存在。
新加坡這樣一個新興的國家,誰都無法接受,她把椰漿飯「據為己有」。
有關美食的爭奪仍然在持續進行,我們作為遊客,除了明白這種文化,更應該做的,就是好好享受美食。
經過不同民族的改造,椰漿飯已經變得越來越時尚。椰漿飯口味的冰淇淋、巧克力、甚至保險套都在流行,也有人在椰漿飯上面放磨碎的奶酪。

印尼椰漿飯,配辣椒魷魚、花生、雞蛋和黃瓜。圖 / wikipedia
在印度尼西亞、汶萊、泰國,椰漿飯同樣流行,並且味道具有地方特色。蘇門答臘北部的椰漿飯,配有辣味椰子片、辣醬蝦、辣椒醬煮熟的雞蛋。泰國南部的椰漿飯,則配上酸辣的冬陰功醬汁。
椰漿飯已經滲透到整個東南亞,在文化的大熔爐中擔任起特殊角色。有時候各民族間會因為宗教差異和意見相佐而激發矛盾,但想一想大家都吃著椰漿飯,心情也多少會變得緩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