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一對鄰國在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同樣的一道道美食,在新馬卻有著不同非常不同的風味。為大家整理了幾個典型的新馬兩地同名不同風味的美食~
肉骨茶
肉骨茶是一種骨肉兼飲茶的飲食方式,並不是真正的「茶」,閩南語稱為:Bak Kut Teh,是風靡新馬地區的南洋美食。肉骨茶的主要成分是豬肉骨、有些可能會加入豬的內臟。據傳,肉骨茶起初是為了給南洋華人勞工補充所在熱帶氣候下勞作需要的營養,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肉骨茶經過不斷改進,已經成為無論是酒樓還是大排檔都會提供的一道家常菜。

肉骨茶,來源:google
相信許多同學在來坡讀書前就早有耳聞這個新加坡的流行菜式,但是作為最早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帶流行起來的美食,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在風味還是有著很明顯的差別。新加坡的肉骨茶屬於潮州派,有較重的胡椒味。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屬於福建派,藥材味較重。

SONG FA肉骨茶,來源:Tripadvisor
新加坡的肉骨茶最出名的便是松發的肉骨茶了,松發的肉骨茶料包也經常被視為推薦的伴手禮,以松發為代表的新加坡票肉骨茶多裝在碗中,配料較單調,湯底偏透明,胡椒味較重,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則多裝在煲湯的砂鍋中,加入許多配料如豬的內臟,金針菇、腐竹和必不可少的各種中藥材如當歸、川穹等,湯底偏黑色,可以說保留了當年的歷史~此外,馬來西亞著名的肉骨茶店一般伴隨著排骨支和麻油雞等特色菜,也非常值得一嘗~
雞飯
雞飯也是新馬兩地非常常見的美食,在大小食閣和飯店都可以找到,源於海南菜系,主要的食材就是雞肉和米飯,也可以選擇添加滷蛋等配菜。

雞飯,來源:Visit Singapore
馬來西亞的雞飯多為「kampung chicken rice「,也就是由「kampung」雞的雞肉製成的雞飯,而「kampung」雞區別於其他雞的不同之處就是它們是自由放養的走地雞,在飼養過程中可以隨意在草場內自由行動,所以肉質會更鮮嫩,油脂較少,吃起來會更健康、口感也會更好。而新加坡的雞飯里的雞肉大多來自正常養殖雞,且多數時候會使用進口的冷凍雞肉,雞肉吃起來會比較軟,油脂也會比較多。

kampung chicken rice,來源:Johor Kaki
福建面
福建面又名蝦面,是起源於馬來西亞檳城的華人美食,據說為早期移民遷來檳島的福建人所研發,當時在馬來西亞日據時期,住在姓氏橋一帶福建人魚產都只能售賣給日本軍人,在這樣困境下,他們把蝦殼蝦頭煮成今天中國福建都沒有的福建面,這是福建先賢在檳城刻苦耐勞的證據之一。

馬來西亞福建面,來源:Christie
新馬兩地的福建面在外觀上就有非常大的差異,馬來西亞最地道的福建面除了有放豬油渣,還有豬血,整碗面看起來偏黑色。但由於新加披是禁止放豬血的,新加坡的福建面吃起來比較甘,黃面加米粉一起炒,還有放雞蛋,顏色偏白。

新加坡福建面,來源:Daniel Food
Laksa
叻沙(Laksa)是一道起源於馬來西亞的麵食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主要材料有蝦膏、蝦米、干蔥等。馬來西亞的Laksa是用不同的魚肉和香料熬煮出來的,湯底帶有酸辣酸辣的味道,而新加坡的Laksa就更偏向咖喱面,品嘗起來有濃郁的奶香味。

亞三叻沙,來源:The Woks of Life
馬來西亞的Laksa屬於亞三叻沙(Assam Laksa),「Asam」在馬來文中意味「酸」,因此相較於咖喱叻沙,亞三叻沙的味道較酸也較辣。亞三叻沙就是用魚熬出來、略帶酸味的濃湯。Assam是酸豆的馬來詞,經常用來帶出湯料的酸味。亞三叻沙的用料包括切碎的鯖魚絲,黃瓜、蔥、紅辣椒、菠蘿、生菜、一般薄菏、叻沙薄菏。亞三叻沙通常配以米線或米粉上碟. 並且冠上「petis udang」或「hae ko 」,濃的蝦味甜醬,美味非常。

咖喱叻沙,來源:Serious eats
新加坡的叻沙則屬於咖喱叻沙(Curry Laksa)或加東叻沙(Katong Laksa)。正宗的新加坡加東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湯頭是以咖喱湯汁混合椰漿,口味甜、咸、辣兼而有之,是最大特色;材料則有新鮮的蛤、蝦子、咖喱粉、椰漿、魚餅、碾碎的干蝦米、南姜、白果、干紅辣椒、黃姜粉、香菜粉、檸檬草、胡椒粉、叻沙葉、香茅等等,再加上顏色白凈的粗米粉和辣椒醬,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
新馬兩地同名美食的風味差異其實正反應了兩個鄰國之間社會文化、法律制度、生活節奏等各方面的相似與差異,大家還在生活中發現過其他同名不同味的新馬美食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