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環境和雙語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成功眾所周知,同時培養出了許多精通數學和科學的學生。
此前,新加坡教育一直堅持的是分流制度,但顯然,現在這種學習模式需要做些改變了。隨著經濟越來越依賴於創新,新加坡意識到,這個體系並沒有培養出能夠讓經濟繼續前進的人才。
新聞動態
NEWS
2019年3月5日,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了如下消息:
取代中學分流制:2024年起,新加坡中學實施科目編班全面計劃(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不再有快捷、普通源流之分。
統一全國考試:2027年起,目前的N水準和O水準會考將整合成統一的全國考試。
先期試行:從明年起,新加坡25所中學將試驗推行科目編班全面計劃,並在五年以內把計劃擴大到所有中學,協助學生髮掘潛能、減少源流所帶來的歧視和標籤。
改革目標
教育部長王乙康表示,實施科目編班全面計劃、推出統一的中學教育證書,教育部「有效地將快捷、普通學術和普通工藝源流合併成一個統一的課程」。
重點:科目編班
新加坡教育部2014年在12所中學試行科目編班計劃(subject-based banding),距今已經有五年時間了。
該計劃旨在讓學生念中一時就能靈活選科,在2018年已擴大到所有提供普通源流課程的學校。
凡是小學離校考試成績符合標準的普通源流學生,從中一起就可根據個人強項修讀程度較高的科目。校方也可憑中一生的年中或年終考試成績,允許他們修讀較高程度的科目。
不過在目前在科目編班計劃下,普通源流的學生可以選讀程度較高的科目,但只局限於英語、母語、數學和科學這四個小六會考科目。
這麼多年來,新加坡在教育上究竟為何能夠如此成功?他們對於成功的定義又是如何變化的?

曾經被看好的一些職業正在失去光芒
傳統上,父母會督促孩子進入穩定長久的行業,比如醫學、法律、牙科和會計。由於這些工作收入相當不錯,而且有資格限制,他們被視為穩定和安全的選擇。選擇其中之一作為職業是邁向成功的一步。
然而,毫無疑問,如今看起來更受矚目的是科技行業的工作。例如近年來選擇計算機作為第一選擇的大學申請人數激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起薪飆升只是冰山一角。

隨著經濟變化,這些年來每個行業都發生了不少變化,同時還有更多的年輕人都更嚮往創業,並敢於嘗試,獲得專業學位不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問題……我們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對現狀進行思考。
穩定將不再是推動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如今,企業更看重的是畢業生的數字化能力、創新和適應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新加坡需要不同類型的靈活人才。

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學生們在各種考試中已經取得了高分,但新加坡仍然一直在研究調整教育體系的方法,以培養未來經濟所需的人才。
新加坡現今如何重新定義成功?
1. 鼓勵學生探索他們的興趣
20年前,在選擇大學課程時,個人興趣在優先考慮的排行中是相當低的。
但現如今科技已經逐漸替代一些工作,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必須重新審視,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技能是保持與時俱進的必要條件。

學校需要提供更有力的就業指導,而不是僅僅注重提高學生的成績,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推出的科目編班制,也是讓學生更多地涉獵和探索自己的興趣。
2. 強調掌握課本之外的技能
很多學生最常問的問題是:「這個內容考試會考嗎?」當被告知一些知識看起來毫無必要的信息時,他們會選擇跳過。
這是因為之前的教育體系過於注重等級,任何不影響成績的東西都會被學生認為是不重要的。學生只是成為了一位熟練的應試者,僅此而已。

新加坡推出科目編班制在於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精神,使他們能夠在課堂之外真正掌握所選擇的學科。
專注於如何為自己投資而不只是簡單地取得好成績,這在未來對每個人是有益的,因為學生將被要求對他們所選擇的課程發掘出真正的興趣,以更好的掌握「終身學習」。
